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你好智能 请听“我”说
天津北方网讯:随着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脚步声近,津城科技之光也即将被点亮,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对智能生活抱有无限的憧憬,也时刻感受着生活的改变。而当科技不断迭代、传统不断颠覆、习惯不断改变时,您可曾听过父母、身边老人的心里话,他们是否习惯了“指尖生活”、是否在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来迎接那些新鲜事物……在世界智能大会召开前夕,本报记者多路采访,走进市民家庭,走进高校,走进老年大学,倾听来自生活的话语心声。
父母眼中的智能生活
爱和年轻人聊 跟上时代步伐
讲述人李女士(嘉木母亲):“别看现在年纪大了些,但是我天生就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喜欢和年轻人沟通,像我平时就爱和我儿子和女儿的朋友们聊天,看看当下的年轻人都喜欢什么,流行什么,得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是嘛,这可比跟家门口那些老年人聊张家长李家短的强多啦。”
智能手机很方便 网上购物不踏实
讲述人吴女士(徐先生母亲):“智能手机用起来倒是挺方便,我儿子平时工作忙,大部分时间又不在天津,天天打电话又怕打扰他工作,有了智能手机,我就能经常看到他的动态,心里也就放心了。他也经常教我怎么用手机在网上购物,让我可以不用出门,就能让人家给我送菜、送常用的日用品。但是我总觉得网上购物不踏实,把卡挂在手机上,可不像花人民币那么明了,不知道钱到底流到哪去了,万一不小心操作错了,卡里的钱打了水漂怎么办。”
时代变化太快 一下子学不会
讲述人柳先生(柳女士父亲):“电脑、手机的内容要学的话,一下子也不可能学会。闺女总想给我买智能手机,可是我实在不想学那些东西,有那时间,还不如想想怎么给她做点儿好吃的菜实际呢。而且现在的时代变化太快,可不像我们年轻时那会儿,家家户户有个电视就是了不起的事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特别单纯,现在网络上的诈骗那么多,还是离这些智能的东西远点比较好。”
儿女眼中的父亲母亲
我妈在网上赢了一年大米
讲述人嘉木:“我妈可牛啦,她各种手机APP用得都特别溜儿,网购啥的,一点儿也难不倒她,天天给我发‘大码T恤’‘大码牛仔’的链接,自从我给她绑定了亲情号,购物链接发得更溜儿了。不过我妈最牛的是玩儿游戏,什么JJ麻将、JJ捕鱼、天天酷跑,她都玩得特别好,教小学生玩儿游戏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不夸张地说,我们家去年一年没买过米,都是我妈玩儿网游赢的,论游戏,反正我是玩儿不过我妈。”
老人感兴趣 由我来下单
讲述人徐先生:“我在北京工作,我妈总从天津来看我、照顾我,帮我带孩子。她现在用的手机是我之前用的老款,给她买新手机,她不要,总是说先拿我的旧手机练练手,学学各种APP。但对于智能手机,她其实是不怎么会用的,平时也就是打打电话,发个短信。不过我觉得她对智能手机的应用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比如我发朋友圈的照片、视频,她就特别想看,慢慢地也就学着看我的朋友圈。还有一些网上购物类的APP,看到网上商品打折打得挺多,她也挺眼热的,但是她一直没有申请自己的账号,都是需要买什么东西时把链接发给我,我帮她下单。”
“古董”老爸与新潮老妈
讲述人柳女士:“我爸今年才60岁,就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了。就说咱们日常不能缺少的手机吧,他现在还在用那种屏幕特别小的‘古董’老年机呢,我不止一次说给他换个智能手机,他说什么都不肯接受,打电话给亲戚朋友时,都是先翻他自己手写的电话本再拨号,就更别说是用微信什么的社交软件了。网上银行更不可能有,他连家门口的银行都从来不进去。我妈就不一样,她总是让我教她怎么用各种软件,出门用手机开锁共享单车、打车、网上购物都接受得特别快。”
那些不一样的长辈们
──网购课从“少人问津”到“秒杀”
在传统观念里,老年人思想比较保守,接受新生事物比较慢,当来到市老年人大学,对于老年人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每周一次的教老年人如何网上购物课程,从2015年开设“少人问津”到如今“秒杀”报名,足以看出老年人已经在融入智能生活。今年80岁的于云翰老人是网上购物班最年长的老人,通过不到一年的学习,老人已会网上购物、叫外卖,还有网上挂号。“没有办法,时代所趋,逼得我们这些老年人不得不学习新生事物。”于大爷说,子女不在身边,懒得做饭,就叫外卖吃,确实也方便,现在去医院看病、取药,有的人工窗口都没有了,都是智能设备,不学习看病都费劲。
教老年人学会网购,确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网上购物班的班主任,于金星在每次授课时,不讲理论,只讲实例。“老年学员不像年轻人那样能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每一堂课上,都是知识学习与技能练习交替进行,不断给老年人大脑以不同的、新的刺激,既可以巩固知识,又可以转换兴奋点,避免精神疲劳,也能提高课堂效率。”
面对智能化浪潮 我们准备好了吗
老人的幸福就是我们的幸福,老人们的困惑,或许是未来我们所要面临的问题,因此,当智能化浪潮推动着每一个人时,我们不禁要问,智能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完善,如何消除人们心中的那些疑虑,智能之于便利的同时,应注意什么,记者就此采访了天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胡清华、老年大学教师于金星,请他们谈一谈有关智能的相关话题。
让“复杂”产品变得更便捷
于金星认为,智能产品确实改变了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也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多元化。就拿老年人最普遍使用的智能手机来说,可以看新闻、看电视剧,还可以用微信与亲朋好友聊天、视频,让老年人每天有事干了,也开拓的眼界。在子女不在身边时,机器人保姆保证了老年人独自一人生活的安全问题。还有智能手环,可以实时监控老年人的生命体征。
这些产品确实让老年人受益其中,但也有一些智能产品在设计时,欠缺考虑老年人的使用能力。比如,功能多、性能高的“智能型家电”越来越成为家电市场主流,可这些市场上备受青睐、销售火热的智能电器,却给白发的老人们带来了难题,反倒不如按下按钮,就能看的老式电视机实用。孝顺父母,孩子给买的智能滚筒洗衣机,老年人怎么都拉不开锁紧的舱门。面对既有蒸鱼,又有煮饭、解冻,甚至有爆米花等多种功能的微波炉,老年人根本不敢下手。
于金星坦言,功能过于复杂的智能产品,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种“负担”,在购买前,被广告吸引,可是购买后在操作时却感到畏难和不知所措,不知道该作出怎样的选择,造成了智能产品无“用武之地”。
对此,胡清华认为,“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让一部分人无法适应,或者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不适应期肯定会有,但这都是发展中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也反映出技术上的缺陷、技术进步的不足、人机交互模式不便于老年人使用,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机交互的模式,最终实现人与机器的自然交互。”
胡清华说,当今信息化、智能化越来越普及,智能系统使用越来越频繁,不但“智能化”,也要更“便捷化”,用户可以采用与人交流的方式与机器交互。过去走路是人类的主要交通方式,后来随着汽车的出现,会开车的人就享受到了交通的便利,但不会开车的人仍然无法享受到这种便利。但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出现,以后所有会使用智能驾驶的人就都能同享便利了。APP等智能化工具也应该如此,可以采用语音进行激活,当智能系统的语音功能足够强大时,不会使用这些智能工具的人就无需通过繁琐的操作,也能享受到智能化带来的各种便利了。
让信息安全变得更可靠
有些老年人不使用或者不擅长使用智能产品,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不会操作而畏怯,同时,时而见诸网端报端的高科技犯罪新闻也让一些老年人在使用智能产品时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
对此,胡清华表示,信息安全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我们使用的所有电子器件都会留下“电子足迹”,很容易就能还原出我们的生活轨迹,智能终端开放的各种接口和协议导致我们“门户洞开”,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即便是一些成熟的软硬件系统也会存在漏洞,目前还处于“到处修墙、忙于维护”的阶段。
如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个人隐私不被泄露,首先政府应加强立法,加强监管,大力推进网络安全的人才培养,加大宣传力度,提醒公众提高安全意识;二是智能产品企业应重视安全问题,加强自身监管,避免如今年3月份美国Facebook数据泄露丑闻的类似事件发生;三是我们自身,要增强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如遇到提供个人信息、有关财产等方面情况时需格外谨慎,可向身边安全防范意识高的人多学习、多咨询。
莫让大脑太偷懒
胡清华认为,目前我们依赖电脑和手机,确实带来了一些问题,我们写字时经常会提笔忘字;我们过去能背好几十个电话号码,然而现在连自己家人的手机号码都记不住、要通过手机查询……但这是一种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化的必经结果,有些技能确实会这样消失。在智能化生活中,人们的智力范围应该是扩大了,我们大脑中的一些记忆,如手机号码等可以转移到智能终端上,芯片可以存贮数千个号码,大脑可以清出存储空间用于更高级的智能活动。总体上来说,社会智能化是利大于弊的。当然,正如长期依赖开车代步者身体机能可能出现下降的情况一样,过度依赖手机、各种APP可能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我们也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期待生活更智能
网友“王妃”(28岁):我希望能出现一些可以照顾不能自理的病人的智能机器人,还有那些简单的人机对话就能实现挂号、交费、取药等繁复看病流程的机器。
网友“旅途”(37岁):我妈2017年淘宝购物服装类消费比我还多,天天让我帮她砍拼多多发财树,她有个“一家亲”的家人群,每天发这类链接,不过我感觉我老了以后,可能没她这么赶时髦,我更愿意归隐山林。
嘉木(36岁):最好能实现社区医疗智能化,有个专门给老人设计的APP,能和社区医疗挂钩,比如检查结果可以网上查询,可以在网上进行用药咨询,和社区主管医生零距离沟通,这样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挺有帮助的。
网友“惜惜”(32岁):在家里的时候,早上智能闹钟叫起床,按下按钮时,厨房的机器自动在做早饭,洗漱完毕就可以用餐啦。智能的小机器人在家里提醒老人吃药、喝水,以及东西放在了屋里什么地方等,当家里出现异常时,还可以第一时间通知到子女的智能手机上。出门也能感受到社区智能化、道路交通智能化。
市老年人大学的老人们:人到老了,最渴望的是能有人陪,而如今子女都忙工作,希望今后的智能生活,就是进门有“人”能陪你聊天,当你行动不便时,有“人”能帮你一把。人到老年,难免还会生病,希望能研制一些先进的设备,及时响起身体患病的警报器,这样也有利于延长老年人的寿命。
相关链接
孕育智能科技
面向未来,面向发展,在这场争夺战略制高点的较量中,天津向“智能”发力,积极谋划智能科技产业战略布局,加快培育“大智能”创新体系,建设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能金融、智能健康医疗和智能农业等产业集聚区,打造“天津智港”。
天大:从深海走向深空
天津大学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起步早,刚刚打破世界下潜深度的水下滑翔机“海燕”就是天津大学自主研发的“水下智能机器人”,最大下潜工作深度达到8213米,使我国能够得到更深层次海域的剖面数据。无时无刻不在默默为我们服务的智能电网,也是天津大学自主研发的,这个聪明的电网能优化能源供应、自动调节需求,自查断电隐患,相关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全国上百个城市。天大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在环境感知、车载大脑、智能道路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点突破。天大的“神工”系列机器人不仅能使瘫痪病人行走有望,还进入太空向着意念控制的方向深入研发。“天大超级大脑计划”也正在实施,以人脑为核心、机脑为路径、云脑为中枢,三脑合一,将使人机混合智能成为现实。天大在认知计算、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语音信号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也是硕果累累。
南大:研发智能无人系统
早在2015年,南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段峰副教授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脑控汽车”,颠覆了手脚并用的驾车方式,不用手握方向盘,不用脚踩油门、刹车,它可以利用人脑进行汽车操控并低速行驶,在国内首次实现人脑驱车及脑电信号与汽车系统的“联结”,这让肢体残疾人士的“驱车梦想”不再遥远。今年5月3日,南开大学与陆军军事交通学院签署了国内首个地方综合类大学和军队院校的军民融合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重点围绕智能无人系统、物联网应用技术等科研领域,共建无人车技术联合创新中心,推进智能无人关键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等。
培养智能人才
发展人工智能,学术是引领,人才是根本。天津从人才培养入手,面向未来积蓄“智能”的力量。
天津市人工智能学院即将成立
世界智能大会期间,天津将依托天津大学成立天津市人工智能学院,面向未来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支撑天津智港建设。
据了解,天津大学成立的天津市人工智能学院将紧紧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天津市人工智能产业布局,进一步整合校内学术资源,汇聚国内外优势科研资源,在多个优势研究方向上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取得一批国际知名的标志性科研成果,建立人工智能专业方向人才培养体系,支撑未来十年的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根据规划,到2020年,天津市人工智能学院初具规模,汇聚包括院士、长江、杰青在内的优秀教师队伍,在校生达到一定规模,人工智能学院教学和科研平台基本建成,形成基本成熟的办学体系。未来,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学科将建设成为世界领先的学科,造就一批人工智能学术大师,产出一批有世界影响力学术成果,孵化若干国际知名的人工智能企业,为我国和全球的智能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首个人工智能师范院今年招生
4月25日,天津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天津市人工智能与信息处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成立。该校是国内第一个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的师范院校,也是国内前十名以内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的大学。该校人工智能学院下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分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人工智能关键技术、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三个方向发展,涵盖深度学习、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等方面的课程。2018年计划招收40个本科生,未来会逐步扩大招生规模。(津云新闻编辑曲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