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3月数据发布在即,降准还是不降准?

2019-04-11 14:13:00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4月伊始,一则“降准”假消息的流传以及央行之后快速的辟谣,将“降准”的话题一时间推向高潮。3月各项宏观数据以及金融数据发布在即,这场有关“降准”的大讨论也在继续。《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来自银行、券商以及智库的多位业内人士,关于会不会降准、什么时候降准、以什么形式降准,他们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焦点一:是否存在降准的空间?

  ——更多人认为存在今年存在降准空间和可能。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从资金面缺口角度看仍然存在降准的空间和可能。在假设外汇占款仍然保持小规模波动的情况下,4月份财政存款和MLF到期会造成基础货币面临约1万亿元的缺口,加之同业存单到期高峰和地方政府债加速发行都会加大流动性的扰动,4月份存在降准的空间和可能。结合二季度共有1.2万亿元MLF到期,三季度更有1.66万亿MLF到期,大规模MLF到期也需要降准或续作MLF对冲,相比而言降准可能性更大。

  华创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张瑜也表示,市场普遍对美联储在2019年加息次数的预期为0次,美联储放缓加息减小了对国内货币衡策的掣肘,使得国内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与可操作性增强。

  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殷剑锋表示,当前不需要全面降准,理由如下:第一,当前呈现出货币松、信用紧的格局,原因在于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渠道受阻。这背后既有实体经济结构调整困难、部分行业领域债务负担过重的因素,又有金融监管加强导致影子银行、银行的影子萎缩的因素。因此,货币再宽松可能作用也不大。第二,货币政策过度过快地放松有刺激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的风险,当前保持金融稳定同时保持经济稳定应该依靠财政政策。第三,全面降准一般适用于外汇占款大幅度下降之时,以弥补基础货币供应不足,但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呈现的资金流出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不过,他也表示,支持普惠金融的结构性降准是另一回事。

  背景:去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五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共3.5个百分点,力度较大。在今年两会期间的记者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和国际比较而言,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是中等的,在这个阶段,一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还是合适的、必要的。所以准备金率下调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应该说还有一定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比起前几年已经小多了。

  焦点二:是全面降准,还是定向降准?

  ——多数人认为定向降准概率更高。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在二季度延续企稳趋势,央行将更加强调货币政策的“精准滴灌”功能,以在保持“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的同时,避免导致短期通胀压力和金融市场过热。因此,相较于全面降准,定向降准的优先级正在上升。

  明明表示,大概率会是定向降准。首先,定向降准置换MLF经过2018年后已经没有操作上的障碍;其次,4月7日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再次明确提出落实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张瑜表示,定向降准可能性依然高于全面降准。尽管1-2月实现了金融数据开门红,但企业中长期贷款依然较去年同期少增近760亿,宽信用还有待进一步推进。此外,当前小微企业贷款增长主要依赖国有大行的“头雁”作用,中小行由于资本金压力和风控难度,在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开展上依然受限。考虑到整体银行超储率已经相比2018年有所回升,风险偏好依然是核心堵塞点,因此定向降准能更为有效的指引信用流向,激发实体经济活力。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货币政策2018年年中起在稳健基调下向偏松方向调整的目标已基本达成,存款准备金率应该没有整体性大幅下调的可能。但为了针对性地改善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未来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一定程度结构性下调的可能性。如果说2018年以来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目标是总量与结构并重,那么未来会转向以定向为主。

  赵庆明表示,定向降准和全面降准都可能。定向降准是过去常用的,能起到定向调节的作用。无论是定向降准还是全面降准,都可能和置换MLF结合在一起。

  背景:今年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自2019年起,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小型和微型企业贷款考核标准由“单户授信小于500万元”调整为“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央行表示,这有利于扩大普惠金融定向降准优惠政策的覆盖面,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使更多小微企业受益。

  焦点三:降准可能的时点在几月?

  ——业内人士表示需要考虑资金面、宏观经济以及通胀等因素来进行抉择,关于具体的时点选择存在一定分歧。

  中国人民银行原调查统计司司长、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表示,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存在空间和可能,但是需要结合目前的经济形势和整体的金融市场流动性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一季度经济数据还未全面出炉,目前不是决定是否降准的最好时机,是否降准仍有待观察,主要需关注经济运行的情况。

  程实认为,当前央行正处于较为舒适的政策环境之中。一方面,人民币币值持续企稳,减弱了货币政策的外部约束。另一方面,越过一季度末的短期高峰之后,4月初货币市场利率再度回落,民间借贷利率保持平稳,表明市场流动性依旧维持于合理充裕的合意水平。因此,降准的政策空间扩大,但是政策急迫性下降。得益上述环境,央行料将缓步慎行,更加从容地平衡短期“稳增长”和长期“促改革”。

  温彬表示,从市场资金层面来看,央行已经连续数日暂停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没有大幅上升,流动性总体稳定。考虑是否需要降准,除了短期资金面,还要结合一季度宏观数据、通胀水平等综合考虑。针对短期流动性压力,央行也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代替降准,比如逆回购、续作中期借贷便利,来保持流动性的稳定。

  中金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表示,降准的时点一般会在1月、4月、7月和10月。一般是在上个季度数据出来之后,再评估是不是需要降准。降准一般来说是比较猛的刺激手段,如果经济数据落于预期,降准能够起到很好的逆周期调节作用。

  明明表示,降准时点可能是4月或6月。影响降准的时点因素主要是经济基本面的情况和流动性缺口,基于4月流动性缺口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考虑,4月降准概率较大;如果一季度经济数据表现有所回暖,降准可能推迟到6月份对冲年中时点流动性压力。落到月内时点,降准时点大多集中在5日、15日、25日,具体时点则更多考虑流动性影响,包括缴准、缴税、MLF到期情况等。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范若滢表示,短期来看,4月并不是降准的较好时点。一是当前市场流动性处于相当宽松的时点,隔夜SHIBOR已经连续多日降至2%以下;二是受非洲猪瘟影响猪周期提前,通胀存在上行压力,制约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空间;三是3月PMI表现好于市场预期,加上中美经贸磋商进展顺利,市场对未来经济走势较为乐观。

  焦点四:3月金融数据表现怎么样?未来货币政策的取向和力度会怎样?会降息吗?

  ——大部分人士对3月数据比较乐观,至于未来的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业内人士表示还是会保持稳健偏宽松,但全面下调存贷款利率可能性不大。

  明明表示,从目前来看,3月金融数据可能相对较为乐观。其预计3月信贷增量在1.3万亿左右,增速13.4%,社融增量在2万亿左右,同比增速在10.3%左右。央行货币政策还是相机抉择,逆周期调节要求货币政策保持偏松的取向,更多结构性货币政策以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而非大水漫灌,后续需要观察金融和经济数据情况。

  程实表示,中国金融数据将在3月进一步巩固向好趋势。整体而言,一季度金融数据料将呈现数量和结构的双重改善,“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加快。数量层面,社融存量增速、M2增速、M1增速有望企稳回升。结构层面,中长期信贷有望持续回暖,从而增强“宽信用”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展望未来,货币政策的“稳增长”方向不会动摇,将贯穿2019年全年。2019年全年将有至少250个基点的全面降准或定向降准。全面及定向降准,有序降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以及TMLF操作加码,预计将成为2019年中国央行的主要政策工具,调降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可能性则很小。

  张瑜表示,预计3月社融有望达2万亿左右,同比增速10.2%。在央行“宽信用”意愿下表内信贷规模或较去年同期小幅改善达到1.3万亿。她表示,央行的货币政策依然保持稳健中性,一方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着重于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另一方面,在总量呵护下维持底线定力和偶尔制造的“紧张感”,避免给市场大水漫灌的错误期待和过度的流动性幻觉。货币政策选项中,降准的选择顺位较降低政策利率相对靠前。          

[责任编辑: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