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央广时评:亚洲文明对话 世界期待聆听

2019-05-13 16:50:00
来源:央广网
字号

  即将召开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北京这些天的电视屏幕、书店、报纸杂志、手机移动端、博物馆、剧场、美食节,展示着多姿多彩的亚洲文明与文化有关的影视、书籍、展览和亚洲美食。罗兹·墨菲,这位四十多年来研究亚洲、致力于向英语世界读者介绍亚洲的美国历史学家,他说道:考虑到这些亚洲文明所经历的悠久历史和它们在远古时就拥有的大量人口,在亚洲生活过的人,应该比世界其余部分的总和还要多。亚洲人及其文化因而代表着全人类历史中最重要、最丰富、最多彩的篇章。

  在北京举办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带着历史以来亚洲文明的鲜明特征,那就是:不同的文明彼此真诚对话、交流互鉴、互相包容、相互滋养。古代亚洲的稻作文化、茶文化,以及和丝绸、棉花有关的生活习俗,成为亚洲人民绵延至今、根深蒂固的日常生活方式,并深刻影响、渗透到世界其他文明中。佛教、儒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的传播,塑造和丰富了亚洲人民的心灵世界。在古代历史上中国与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从广度到深度,谱写了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篇章。

  杜赞奇,这位印度血统的美国著名中国学家说过:“我们称为亚洲的区域,从来都主要是一个网络化的区域。历史上幅员辽阔的帝国,包括近代的殖民帝国,都曾推进或者阻碍过网络化进程。但这些网络的影响力从来都是极其强大的:它们使历史流转成为可能,而历史流转又导致货物、知识、技术的交流,尤其是在整体上改变了文明的宗教交流。”在日本作家井上靖的小说《天平之甍》里,出场人物有唐朝高僧鉴真、日本僧人普照、安南僧人佛哲,以及胡国、昆仑、瞻波国等亚洲古国的僧人……小说家井上靖精心构思的故事,与学者杜赞奇分析、归纳的亚洲文明的网络化现象,何其相似!

  悠久历史的亚洲文明塑造了亚洲的秩序,不同文明相互依存,显示了亚洲文明延续发展到今天的清晰脉络。在亚洲,文明对话的广度和深度日见其增,文明必须对话、文明应该交流、文明可以讨论、文明也可以争论,但是文明不能对立,不同的文明之间不该发生冲突,已经形成越来越广泛的共识。

  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亚洲国家逐步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从相互封闭到开放包容,从猜忌隔阂到日益增多的互信认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方倡议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加强青少年、民间团体、地方、媒体等各界交流,打造智库交流合作网络,让亚洲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让地区发展合作更加活力四射。”

  今天,亚洲形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场景、最庞大的就业者群体、最大范围的中产阶级社会,亚洲各国社会在发生急剧的转型。同时,亚洲还面临着在政治、经济以及安全领域种种复杂问题。对亚洲未来的发展和变化,现有的概念和理论已经不能解释。有人把国与国之间这些问题,简单粗暴地归结于文明的对立与冲突,这完全不符合亚洲的历史和文明传统,也与人类文明发展相背离。只有通过文明对话,从深厚的的亚洲文明、人类文明成果中寻找智慧、获得启迪,才能保障亚洲地区繁荣发展的良好势头得以延续。

  伟大的孟加拉国诗人泰戈尔在谈到面对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态度时,曾经说过:“人类的产品,不管它们是从哪儿创造出来的,我们从中理解和享受到的一切,无论其内容是什么,立刻就成为我们自己的了。当我能够欣赏别国的诗人和艺术家,就像本国的一样,我为我的人性而骄傲。”亚洲古老的历史和文明,能否继续滋养今天亚洲的现代政治文明、滋养亚洲的现代经济文明和工业文明,能否继续滋养亚洲今天的环境和生态文明……在于它是否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而这种强大的生命力,只能在与不同文明的沟通、交流和对话中去获得。

  亚细亚——世界的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即将拉开帷幕的文明对话盛会,整个世界都在期待聆听!(央广评论员杨春阳)

[责任编辑:黄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