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医学”雏形初现 虚拟世界中的疾病防治有何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骨折、牙痛或者心脏病发作都需要物理治疗,这种需求往往是紧急和迫切的。过去人们很难想象在虚拟世界中如何对这些疾病进行治疗,但元宇宙概念的出现可能会让未来有所不同,虚拟世界将让人们从现实的物理障碍中解放出来。
2月19日,中国首个“元宇宙医学联盟”(IAMM)在上海成立。此前,元宇宙已经与第三代半导体、6G通信、量子计算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等,写入《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借助终端虚拟现实设备
根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教授、元宇宙医学创立大会主席白春学在Clinical eHealth杂志上发表的关于“元宇宙医学”最早的定义,“元宇宙医学是通过AR实践的物联网医学”。
不过也有专家表示,“元宇宙医学”的概念尚处于早期阶段,现阶段“元宇宙医学”更多的应用实际为“智能医学”的拓展。
《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加强元宇宙底层核心技术基础能力的前瞻研发,推进深化感知交互的新型终端研制和系统化的虚拟内容建设,探索行业应用。
在白春学教授及其团队最新发表的一篇关于“元宇宙医学”的医学物联网专家共识中,将医学中的元宇宙应用定义为使用AR和/或VR眼镜促进医疗物联网(MIoT)的平台,融合了全息构建、全息仿真、虚实融合、虚实互联等智能技术。
专家强调,可靠的安全体系是“元宇宙医学”运行的基础和保障。目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经通过其医疗增强现实计划审查虚拟和增强现实设备;我国也正在完善人工智能软件的审批流程,这将为未来的虚拟现实设备和用途设定监管要求奠定基础。
在医疗保健领域,游戏化元素已经成为一些针对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改善弱视、控制慢性疼痛、应对抑郁症、帕金森氏症和创伤性脑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等数字疗法的组成部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硬件也已经在医学院、手术室和养老机构中使用。
巨大的应用前景也吸引了大型科技公司巨资投入,发展元宇宙技术,并将很快进入健康医疗领域。例如谷歌正在开发一款代号为Project Iris的AR头戴设备,苹果也已经对AR眼镜进行技术布局。微软去年推出了混合现实平台Microsoft Mesh,使用其头戴式设备HoloLens投射出一个人或物体的全息图,用户可以让他们的化身在沉浸式空间中移动。
底层技术研发尚待完善
近年来,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也受到外科领域的极大关注,相关应用正在开发中。例如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美敦力已经与增强现实(AR)初创公司Surgical Theatre合作开展了一项计划,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一种在进入手术室之前测试其手术策略的方法,并在手术过程中使用AR为外科医生提供手术的实时3D视图,以便更好地导航。
数字孪生被认为是元宇宙的基础,这是一种可作为物理对象或过程的实时数字对应物。
去年,Digital Me(数字人)被评为Gartner最重要的新兴技术趋势之一。在医疗保健领域,这一概念指向脑机接口 (BMI) 和数字孪生技术的交叉点。脑机接口依靠可穿戴设备或植入物将神经元信息转换为能够控制外部软件或硬件(例如计算机或机械臂)的命令。
IBM、西门子、达索系统等工业信息巨头已经为商业应用开发了数字双胞胎技术,中国研究团队也在开发一种能够帮助个人预防癌症以及慢性疾病的数字孪生。
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医学信息与医学影像智能诊断研究所所长刘雷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正在做这种针对个体的数字孪生,现在虚拟与现实的结合是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基于数据和模型在虚拟空间开展个体化医学研究和实践,属于智能医学的一部分,也算是元宇宙概念的早期应用,但具体怎么做,还有太多的未知。“
刘雷表示,他更加推崇智能医学的说法,而不是”元宇宙医学“。”我们最先是针对肿瘤来进行数字孪生的开发,以后还会针对心血管等更多疾病提供解决方案。”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还没有通用软件,我们正在自行研发。”
这类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发展也给医疗注册审批制度带来挑战,人工智能医用软件属于新兴的一类医疗器械,我国很多注册审批数据标准库尚未形成。上海市经信委方面表示,未来出台针对包括人工智能医用软件在内的特殊性医疗软件产品的管理规范,对于技术赋能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