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非遗+”焕新出圈 文旅消费释放新活力

2024-06-11 08:30:00
来源:新华网
字号

  新华社上海6月10日电(记者陈爱平、许晓青)随着立竿、出龙、点睛、接龙、送标、旺盆等仪式完成,68岁的张亭源老人身着金黄色底、绣有青龙图案的衣裳,健步登上五彩龙船。平底、昂首、翘尾的龙船在上海宝山美兰湖面灵活行驶、快速转弯,队员们齐声呼号,戏曲演员立于船头,彩旗在风中飘扬,引得现场观众连连叫好。

  端午节(罗店划龙船习俗)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在祭祀仪式、船体装饰和水上表演几方面保留了江南古老的民俗形态,现已成为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古镇的文化标志和团结地方民众的情感纽带。作为罗店龙船非遗传承团体成员的张亭源说,几十年来,在端午节前来看龙船表演的观众摩肩接踵,其中不乏从上海其他地区甚至外地前来的游客。

  上海宝山罗店龙船文化节开幕活动上拍摄的龙船表演。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设在湖畔广场的非遗市集云集罗店彩灯、大场金属画、高境布艺堆画等各级非遗项目展示和体验活动。市民游客或尝试用铝箔剪一只可爱生肖动物图案,或运用不同颜料做一把漆扇,或购买一份以罗店“花神”棉花为形象设计的文创产品,各有所乐。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10日统计,端午假期上海共接待游客761.52万人次,同比增长13.24%。外滩、豫园和小陆家嘴等开放式景区、A级旅游景区、博物馆接待的游客观众流量同比增长超过三成,宾旅馆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8%,同比扩大3个百分点,假日文旅市场人气旺、消费热。

  “非遗+”火热出圈。上海6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273项市级非遗项目以及超过800项区级非遗项目“走进”街区、社区、校园,与文商旅体不同业态融合,释放出消费新活力,为人们的“城市记忆”增添一抹别具一格的时代光彩。

  在上海金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2024四季上海文化旅游消费信息系列(春夏季)活动”热闹非凡。人们穿汉服、包粽子、捶丸、投壶、做面塑,体验卢氏心意拳、梨膏糖、荣庆堂香囊等非遗项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自英国、美国、挪威、希腊、马来西亚、泰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人与上海市民游客一起乐享端午假期。

  6月9日,身着中国古代服饰的外国人与中国儿童合影,参加非遗市集。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法国留学生托马斯(Thomas Evrard)穿着纹有金龙图案的汉服,体验心意拳(卢氏心意拳)中的“乌龙盘顶”——挥起双节棍,在空中如同长龙摆尾,简单易学又不乏威力。“真有意思!”他说。

  卢氏心意拳市级非遗传承人余江介绍,这种拳法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武术之一,更不乏海外“粉丝”。他现有的数百名学徒中,就有多名来自法国、日本等。

  上海市徐汇区衡山路8号广场空间,江南丝竹、经典民乐、爵士乐萦绕非遗市集,市民游客体验香囊、盘扣、糕点制作、珐琅器、上海剪纸等非遗项目。假日三天,这处街区商家平均上座率均提高了10%至30%。上海市嘉定区的商圈“嘉亭荟”将舞蹈与非遗相结合,孩子们参加劲舞活动,体验江南闺绣画、安亭药斑布等非遗技艺,商圈消费红火。

  6月8日,非遗项目江南丝竹亮相上海市徐汇区衡山路8号广场空间。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放眼全国,“非遗+”正成为人们旅游过程中的热门选项。同程旅行数据显示,非遗民俗游、龙舟观赛等是端午假期最热门的出游主题。飞猪有关负责人介绍,泉州簪花旅拍、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小团游等活动深受消费者欢迎。携程平台端午节假期入境订单同比增长115%,海外游客青睐体验中华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陈勤建认为,非遗是人们生活、劳动过程中积累的智慧结晶,也必将伴随着时代的变迁焕发新生。

  在端午龙船表演活动之后,张亭源老人的工作室里还将迎来许多赏龙船、学做木质龙船模型的中小学生。“无论是参加文旅活动还是在校园里设立龙船文化工作室,我们希望传统文化可以一直发扬光大,给人们带来精神力量。”他说。

[责任编辑:李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