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点击排名  > 正文

发改委:3万亿投资已完成 近期将推四大工程包

2015-07-01 08:5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转发 打印

  有效投资继续在稳增长中发挥作用。据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日前介绍,截至今年5月底,7类重大工程包已开工221个项目、33个专项,累计完成投资3.1万亿元。李朴民透露,在原来七个重大项目工程包的基础上,发改委近期将谋划推出“城市轨道交通”、“现代物流”、“新型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四个新的重大项目工程包。

  “修地铁要总理亲自把关”

  去年以来,发改委研究提出并组织实施了信息电网油气网络、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粮食水利、交通运输、健康养老服务、能源矿产资源保障等七大类重大工程包。目的是通过有效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主要目的就是调结构、补短板,加强薄弱环节建设,进一步加大重点领域有效投资,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李朴民说。

  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正在稳步有序推进中,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前5个月增长18.1%,仍然是支撑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如今,在原有工程包基础上,发改委还将推出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在内的新的重大项目工程包。

  城市轨道交通是利民的重大工程包。据悉,现在经国务院批准轨道项目的城市有39个,总的规划里程超过7300公里。截至目前,已经有22个城市开通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2764公里。

  发改委已经梳理提出了68个2015年到2017年宜新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预计到2020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将建成较为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南京、重庆、武汉、成都等城市建成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南通、石家庄等城市建成轨交主干线。

  “首轮规划都要经国务院批准,修地铁还是国务院总理亲自把关。二三期建设的后续项目,由国家发改委会同住建部联合审批。”发改委基础司巡视员李国勇表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发改委也加快了审批,地方的积极性也很高,城市轨道交通更为广大群众所欢迎。

  现代物流改善“卖难买贵”

  当前我国物流业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弊端,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因地域广阔,基础设施薄弱,物流业发展较为落后。发改委推出的第二个新工程包“现代物流”则为弥补这一短板。

  “一方面,中西部地区是重要农产品产区,包括很多特色农产品,现在由于受到物流的制约,流通很不畅,“卖难”问题比较突出。”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说,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中西部地区交通、物流设施比较落后,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也不健全,工业品、生产资料往农村去,到消费的终端这个环节问题较多。相比而言“买贵”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实施现代物流重大工程无疑是中西部地区的福音。据悉,发改委将通过两个重要工程来改善物流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物流整个信息化水平:一是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工程,二是发展城乡配送工程。这两个工程对提高整个物流水平是很有效的,特别是针对中西部地区,如果能够实施好,对改善“卖难”和“买贵”这两方面的问题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李朴民表示,2020年前将重点引导企业开展十个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包括多市联运、物流园区、农产品物流、制造业物流与管理、资源性产品物流、城乡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物流、物流标准化、物流信息平台化、应急物流等10个工程。

  鼓励民资参与重大工程

  重大工程建设资金如何落实?据悉,发改委将从四方面加大政策支持:

  一是通过中央预算内补助和产业基金;二是引导银行业提供融资服务;三是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公开发行股票,定向增资扩股等措施;四是支持地方政府依法发行债券,筹措建设资金。

  目前,发改委已会同各地方、有关部门和企业,研究建立了重大项目政银企社合作对接机制,协调有关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工程的支持力度。截至今年5月底,国家开发银行已承诺重大工程贷款金额达1万多亿元。

  此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建设,包括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特许经营等方式。专家指出,为保证重大工程圆满完成,必须改善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单一和民间资本参与动力不足的局面。破除行业壁垒,吸引各类资本进入。

  发改委已建立了首个国家部委层面的PPP项目库,并发布了1000多个PPP项目,预计总投资1.97万亿元。李朴民透露,下一步将加快重大工程PPP项目贷款审批,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通过PPP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建设和运营。

[责任编辑: 王君飞]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