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茶山依旧在 不见夕阳红——闽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创业潮生生不息

2017-12-22 09:06:00
来源:新华网
字号

  新华社福州12月21日电(记者巫奕龙、李慧颖)将茉莉花香窨入绿茶,茉莉花茶浑然天成。如果将桂花香窨入台湾高山茶,会是何种滋味?

  “香气穿鼻,颜色透亮,口感滑甜。”在闽西漳平永福镇“台湾茶叶故事馆”里,来自台南的曾国宝泡起了自己历时3年、今年10月才研制成功的桂花茶。

  曾国宝在台湾本是茶商,11年前来永福种茶后才学制茶,不料一发而不可收,制出来的茶飘香两岸,屡获大奖。他甚至还尝试制作当地流行的水仙茶饼,尽管“还做得不够到位”。

  在以闽西高山盆地永福镇为核心的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里,众多台农与曾国宝一道,跨越海峡,开山种茶,历经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将数万亩荒山荒滩变为美丽农庄。

  据统计,漳平台创园迄今驻有台资企业66家,其中茶企48家,年产茶1600多吨,产值逾7亿元,参与投资的台商500多人。永福因此成为台资个体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乡镇、大陆规模最大的台湾高山茶生产基地。

  漳平台创园发轫于台农的自发投资,先有“凤”后有“巢”。1996年,来自台湾著名茶乡南投县鹿谷乡的谢东庆发现永福地理、气候和土壤条件与阿里山相似,于是率先投资开辟了千亩茶场,做出了优质高山茶。

  此后,台农纷至沓来,在“大陆阿里山”安营扎寨。2006年,漳平台创园应运而生,2008年升格为国家级。管委会主任颜燕芬说,在去年全国29个国家级台创园考评中,漳平台创园独占鳌头。

  在漳平台创园里,创业是永恒的主题。兼任管委会副主任的台商李志鸿说,高山茶是台湾精致农业的代表,台农引入台湾精致农业技术,融合大陆土地、劳动力资源和市场等优势,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堪称两岸农业合作的典范。

  在台湾,茶农一般就种五六亩茶,只能算“小农”;在永福,最小的台农茶场也有300多亩,不是“中农”就是“大农”。李志鸿拥有2500亩茶叶基地,引进了台湾最先进的恒温恒湿萎凋室等设备,还和其他台农一道,创造性地实施了给茶树浇灌豆浆等生态茶园技术。

  在台农的努力下,永福高山茶可以媲美甚至超过台湾原产地。不久前,李志鸿生产的高山茶入选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用茶和“砥砺奋进的五年”国家大型成就展。

  创业意味着创新。在漳平台创园,台农与当地政府一道,借鉴台湾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经验,不断提升拓展产业链。

  谢东庆等台商投资伊始,就在茶园道路两旁种樱花,为日后发展观光旅游埋下伏笔。近年来,有关方面先后投入15亿元加快园区建设,永福交通和茶园道路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发展旅游业条件日趋成熟。当地政府与台商共同努力,大种樱花逾10万株。

  春节前后约3个月,漫山遍野的樱花轮番绽放,映衬着绿意盎然的茶园,到永福“游茶园、赏樱花”渐成时尚。

  自2012年举办首届樱花节以来,永福游客年年激增,今年仅春节期间就达27万人次。休闲旅游带来的人流,拉动了茶叶销售,也促进了当地杜鹃花、樱花等产业发展。

  台农不约而同走上了休闲旅游发展之路。去年进驻永福的陈志坚在“鸟不生蛋”的山沟沟里建农庄,林下种植铁皮石斛、草珊瑚等中药材,同时打造休闲旅游和养老基地。“我的农庄还没正式开放,就已经有不少游客了。”

  创业需要“新血”,漳平台创园长盛不衰的秘诀,就在于台农二代、三代接力创业形成热潮。迄今,园区已有60多名台湾青年前来生活、就业、创业,创办企业10家,台盟中央在此设立了全国首个“台湾青年产业融合创业示范基地”。

  年轻一代积极探索电子商务、市场拓展、文化创意和旅游开发等,企业活力倍增。来自南投的34岁的陈濂丰在父亲的企业里任技术总监,2015年起携妻子和3个孩子定居永福。他引入了精致化管理,实现无库存,下一步将着手开发饮料茶。

  来自台中的27岁的杨咏安2014年全面接手了父亲的企业九德农场,他在经营有机茶园的同时创办樱花品种繁育园,引进台湾香水樱、吉野樱等品种,花期可接力从春节前开到4月中旬。“我正在推动企业向旅游业转型。”他说,“不转型未来会很困难。”

  在永福创业的台农让源自福建的台湾高山茶回归故乡,也为自己找到了第二故乡。“这里氛围这么好,台商没有回去的。大家都在努力,扎根下来,成了永福人。”曾国宝说。

  

[责任编辑:孙伊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