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厦门台协会创新有门道 开启“台协会+”服务新模式

2017-11-29 09:59:00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行业发展的潮流是“互联网+”,社群面对的痛点是转型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吴家莹当选为厦门台协会第十二届会长。“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升级,也成为这个54岁的大家长在上任后必须要审视的重点问题。

  1992年创立的厦门台协会,是大陆第一家台协会。如果用“登陆”创业、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三个时期,描述厦门台商近30年发展的脉络,吴家莹认为,目前是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无论是老台商还是新台青,都需要适应变化,不断创新”。而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思维又是吴家莹特别看重的。

  台协会+数据:助力转型 

  1999年,初到厦门走访亲戚,街巷里熟悉的乡音和餐馆里别无二致的味道,让吴家莹临时决定在此创业。就这样,探亲之旅意外地开启了他的创业模式。

  近年来,吴家莹的佳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从经营建材进出口贸易,向休闲观光、餐饮连锁、家电代理等方向转型。

  吴家莹表示,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产业结构调整,过去那种投资驱动型的经营老套路,肯定不能适应创新发展的需要。

  吴家莹上任后,新一届台协会首先对下属专业委员会改组,新设立了转型升级科技委员会。“每个月基本都有活动,希望能对台商有所触动,帮助台企转型升级。”

  邀请两岸知名企业CEO和学者专家,举办讲座、座谈会;利用协会微信平台,加强政策解读推广和台企风采宣传;组织会员到转型升级成功的企业学习取经等。转型升级科技委员会还在筹建一个大数据平台:通过建立网络数据库,将会员企业及产品分门别类,推动代工生产转向品牌打造。

  吴家莹告诉记者,台协会上个月还成立了“一带一路”专家委员会,希望让更多台企产品参与“一带一路”的共赢发展,为台企转型升级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

  台协会+青年:推动融入 

  在大陆的双创热潮中,台湾青年如何才能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吴家莹将此作为台协会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很多中小台企和台湾青年创业者,在‘登陆’创业时大多是把网络电商作为主要方向,这些好的台湾文创产品需要更为通畅的市场行销渠道。”为此,吴家莹在台协会推动成立产品行销委员会,借助协会建设中的大数据库平台,推动抱团行销走市场。

  针对共享经济模式,厦门台协会正与厦门台办等部门积极对接,规划打造一个台青创业公寓。按照吴家莹的设想,由协会出面整体租赁楼房,规划共享工作区、活动区、项目路演区、个性化居住公寓等,统一装修后,以低于市场价格向台湾青年开放出租。

  “我们还会设置7—11便利店等台湾生活元素,就是希望台湾青年用更熟悉的方式,进行社群创业,抱团发展。”吴家莹说。

  从台湾政治大学毕业后,吴家莹在大陆曾先后就读于清华、北大、复旦和长江商学院等高校的EMBA专业。对他来说,读书既是一种生活乐趣,也是一次特殊的疗程:创业之初,孤身一人面对千头万绪的公司发展,巨大的压力让他患上了抑郁症。

  “当时到处求学,只是为了转移注意力。后来没想到的是,不仅治愈了疾症,还结识了天南地北一大帮真心的朋友。”这种创业之初的经历,让吴家莹非常看重台湾青年在当地的社会融入和文化生活提升。

  在新一届台协会中,康乐体育、教育培训、青年创新等专业委员会和妇慈会,积极开展义务献血、关爱希望小学、社区义工和义卖等活动。与思明区台办共建的台胞驿站目前已发展到5个站点,法律援助、青年创业、音乐交流等不同主题,让台湾青年根据各自所好,在线上线下参与到不同的聚落中。“团结友爱、互助共享”的两岸青年融合氛围日渐浓厚。

  台协会+“流量”:加速发展 

  在去年接任会长时,吴家莹曾表示,希望将协会会员数量在两年内发展到1000家。至于为何要给自己定下这个目标,他的想法是:既然互联网企业可以通过做大粉丝流量,拓展内容植入和价值变现的商机,同样是社群组织的台协会,为什么不可以通过壮大实力,提升自身运营能力?

  一年来,协会下属的会员发展委员会除了开展各种联谊、文体活动外,还开设专题讲座和辅导活动,为会员的子女教育、政策解读、生活服务等群策群力。

  厦门台协会还发挥新老搭配、传帮带的作用,缩减老台商和新青年比例悬殊的现状。目前,协会的会员企业已由去年换届前的约700家,发展到近900家,仅今年第三季度就增加了132家。

  吴家莹的下一步计划是,通过酌情收费甚至减免,吸引更多的台湾青年加入协会。

  “如果进入了‘千家俱乐部’,厦门台协会在大陆100多家台协会中就能排到第二名。”吴家莹表示,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协会倍感责任重大,同时也对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朱力南)

[责任编辑:孙伊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