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步伐正朝着更深更远的地区迈进
【改革开放40年·共话三农】脱贫攻坚步伐正朝着更深更远的地区迈进
央视网消息:改革开放40年间,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不断刷新着“中国奇迹”,7.4亿人摆脱了贫困。随着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这一目标的临近,我国脱贫攻坚进入了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在未来的两年多时间里,只有进一步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采取超常规措施扶持,才能根本上把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稳步向前推进,以如期实现脱贫3000多万人的艰巨任务。
要“对症开药方” 破题贫中之贫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巨大,“三农”问题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自1982年起共发布了20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做出重大部署。而脱贫攻坚一直都是其中的重点,也是难点。病有标本,对症下药才能“治本”,最新发布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如何攻下“贫中之贫”堡垒,强调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政策倾斜和扶贫资金整合力度,着力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条件等。
从区域上看,我国现有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交通不便、地域偏远的地区,这些因地致贫的困难地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地”的问题,“挖穷根”、“挪穷窝”尤为重要。湖南省十八洞村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精准产业扶贫彻底改变了曾经贫困村的面貌。而远在1000多公里外的四川省大凉山地貌复杂多样,社会环境封闭落后,异地扶贫搬迁为解决当地深度贫困破题。
放眼全国,很多仍在努力脱贫的地区,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病返贫成为了当地无法顺利脱贫的主要原因。2003年,我国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加人口为0.8亿人,到2017年,我国三项基本医保制度参保人数超过13亿。今年9月,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医疗保障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要求重点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因病致贫返贫等特殊贫困人口。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建立健康扶贫补充保障政策,安徽寿县仅2018年用于贫困户看病用药兑付报销方面已经支出了3亿多元,医疗扶贫堵住了贫困户钱口袋里的“窟窿”。
让脱贫“燃起来” 凝聚持久力量
俗话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改革开放以来,40年扶贫开发实践证明了,“输血式”扶贫、粗放扶贫根本无法有效解决贫困问题,尤其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打破贫困户“等靠要”思想、脱贫信心不足,燃起他们“我要脱贫”、“我能脱贫”的内在“引擎”,更有利于驱动深度贫困地区攻克“贫中之贫”堡垒。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扶志”就是要点燃贫苦户的脱贫“斗志”,唤起每个贫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扶智”就是要提高贫困户的受教育程度,以提升专业种养知识、农机操作技术等,提升专业度。近年来,广西坚持以人为本,把精准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依靠辛勤劳动脱贫致富,把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和信心调动起来后,当地开展了种植养殖、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技术的下沉,让贫苦户有更多机会找到致富门路。
教育是“扶志”和“扶智”的基础,改革开放前一声“春雷”,改变了27万青年的命运,但也突显了当时我国教育短板的问题,农村地区、偏远山区起步晚、起点低,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尤为突出。随着高考恢复、改革开放,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就,农村教育问题成为发展的重点。近5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620亿元用于全面改善近22万所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让贫困生接受良好的教育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也更有利于斩断贫困代际遗传的“穷根”。今年2月,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发布《关于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进一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用三年时间集中攻坚,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任务。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脱贫攻坚步伐正朝着更深更远的深贫地区迈进,我们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一边巩固现阶段脱贫成果,一边攻克“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脱贫任务;还要提高脱贫的“含金量”,让贫苦户燃起的信心和斗志成为高质量脱贫致富的“永动机”,从而创造美好生活。(文/肖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