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台湾高雄2月5日报道 我歌我唱乐陶然,钓得晚霞满渔船……”这是台湾早期一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晚霞满渔船》,用来形容新华社记者日前在高雄前镇渔港西岸看到的场景,也算颇为贴切。
前镇渔港是高雄港港区内的多个渔港之一。该港属于台湾远洋渔业基地,作业范围覆盖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等洋区,是台湾捕获量最多也是船舶吨位最大的渔港,堪称台湾远洋渔业的一扇窗口。
记者来到这里时,正值一艘1000吨级的运搬船“合群号”在码头卸货。船上不断用吊网卸下一堆堆冷冻得硬梆梆、如同行李箱大小的鱼货,船下则是一群搬运工人不停地分拣,然后用传送带直接送上来接货的货主们的卡车,一片繁忙而有序的热闹景象。
高雄区渔会的鱼市场专员林祺豪告诉记者,远洋渔船一般出海的时间都会在2至3年,而捕捞到的鱼货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往往都会委托“合群号”这样的运搬船先行冷冻后运回台湾。
而“合群号”最近出海两三个月后,刚刚由印度洋海域回港,船上鱼货以鱿鱼和花枝为主。而1000吨左右的鱼货,全部卸完需要好几天。
年均总产量超过80万吨的台湾远洋渔业,目前总作业船数近2000艘,每年为台湾创造的总产值逾400亿元(新台币,下同),长期位居世界前列。
据了解,台湾远洋船队吨位马力大、设备先进、续航能力强、基地分布广,尤其是大型鱿鱼钓和大型围网技术比较先进。
近年来,虽然面对渔产品贸易自由化、油价高涨、船员老化、经营成本提高等问题的冲击,但台湾远洋渔业界积极开拓资源,整合社会各方力量,依然保持着较好的发展态势。
高雄区渔会总干事吴敏贞告诉记者,作为台湾远洋渔业的代表,高雄区渔会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当地生产性鱼市场(一手市场)的交易服务费等。由于鱼货量可观且多为高价值经济鱼种,加上经营管理得宜,渔会目前每年管理的交易量约20余万吨,交易金额约40亿元,渔会自身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目前,高雄区渔会员工的薪资计点“含金量”(每1点对应的新台币数量)已经由300多元增加到400多元。更令不少工薪阶层羡慕的是,今年高雄渔会的年终奖金有望发到5个半月(即相当于5个半月平均薪资的年终奖金)。
高雄地区以“渔”为业的“讨海族”,也都还拥有不错的收入。如前镇渔港码头上的装卸工,每天的人均收入都在1200元以上。
另据林祺豪介绍,高雄渔会现拥有3万会员(包括船员和船主等),渔船总吨位逾56万吨,各会员单位总产值中98%来自远洋渔业,近海和养殖业只占极少部分。
近些年来,台湾远洋渔业的产量和产值一直占据台湾渔业的一半以上,但渔户数却不到5%,显示出了较高的单位产能。
此间远洋渔业界人士认为,台湾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远洋渔业的繁荣,而经过上世纪的高速发展和快速扩张后,现在进入到了调整期。而大陆在远洋渔业方面也有很强优势,两岸业界可以积极思考交流、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携手实现远洋渔业的破浪前行。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