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增速换挡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阶段,既有结构调整的阵痛,也渐显调整和改革所激发的活力。综合增长潜力和动能等各方面因素看,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有望保持平稳运行。从基础条件看,中国经济体量较大,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回旋余地很大,市场空间广阔。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仍有较大差距,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调整优化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将带来巨大的增长潜力。从政策环境看,宏观调控方式创新,经验更加丰富,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同时,加快推出的一系列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措施,有利于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要素生产效率,将对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虽然工业和投资增速相对放缓,但经济运行释放出服务业增速不减、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就业形势较好、收入平稳增长等积极信号。第三产业的多数行业,如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信息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投资增速均有加快态势。一批新技术产业、新商业模式发展势头较好,一些积极推进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的产业和企业呈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发展活力。民众的创业热情进一步激发,一些地区新登记企业数增长较快。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服务业发展加快,单位GDP 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也在增强。中国人民银行2014 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就业感受指数为40.6%,较上季回升1.8 个百分点。居民未来就业预期指数为49.9%,较上季回升0.2 个百分点。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持续复苏的稳定性有所增强,外需有望继续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 月份预计全球经济增长将从2013 年的3%上升到2014 年的3.6%和2015 年的3.9%。
但也要看到,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增强,结构调整和改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一些低效率企业大量占用资源,受增速换挡和结构调整过程中资金周转速度放慢、使用效率不高等影响,全社会债务规模继续较快积累,但债务扩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下降。在外需和房地产等既有增长动能减弱的情况下,新的强劲增长引擎尚待形成,潜在风险需要高度关注,调整转型的一些关键难点有待进一步取得突破。同时,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突显,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严重,也显示原有发展模式迫切面临调整转型。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仍面临一些风险。美国政策调整的步伐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对全球资本流动和资金成本产生较大影响,欧元区面临一定通缩风险,日本连续出现贸易逆差,经济长期增长和债务可持续性存在挑战,新兴市场动荡也可能对外需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总体看,面对当前复杂形势,既要把握总量平衡,更要着眼结构优化,通过深化改革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激发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价格形势基本稳定。价格变化反映了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匹配关系,与内外部经济形势变化紧密相关。当前外部环境相对平稳,国内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货币环境相对稳定,工业生产能力较为充足,加之基数因素的影响与上年大体持平,都有利于CPI 继续保持基本稳定。中国人民银行2014 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为63.9%,比上季下降8.3 个百分点;55.8%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比上季下降5.8 个百分点。当然也要看到,当前农产品、服务业等领域的潜在价格上行压力依然存在,价格改革也可能会增加上行压力,居民对房价变化和通胀的预期还不够稳定。PPI 较长时间维持在负值区间运行,反映出产能过剩问题较为严重,同时也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等有关。未来PPI 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动能恢复和去产能进展等因素。考虑到内外部需求和供给变化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需动态关注未来价格走势。
二、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
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保持定力,主动作为,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的关系,继续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金融深化和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疏通传导机制,通过增加供给和竞争改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一是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及金融创新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短期流动性调节等工具,完善中央银行抵押品管理框架,调节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货币市场稳定。同时,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做好各时点的流动性安排,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继续发挥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根据经济景气变化、金融机构稳健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对有关参数进行适度调整,引导金融机构更有针对性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二是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优化流动性的投向和结构,着力降低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领域和“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融资成本。积极运用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等工具,继续开展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组织、机制、产品和服务模式,支持农业适度规模
经营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大对科技、文化、信息消费、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改进信贷政策实施方式,进一步加大对扶贫、就业、助学、少数民族、农民工、大学生村官等“民生”领域的金融支持和服务。保证在建续建工程和项目的合理资金需求,积极支持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工程建设(行情 专区)。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促进产能过剩矛盾化解。建立和完善绿色信贷机制,不断提升对节能环保、循环经济、防治大气污染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相关领域技术改造等方面的信贷支持。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保障性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和居民首套自住普通商品房消费,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进一步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支持棚户区改造。
三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完善金融调控机制。进一步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继续推进同业存单发行和交易,探索发行面向企业及个人的大额存单,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继续培育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和贷款基础利率(LPR),建设较为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建立健全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框架,强化价格型调控和传导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加快发展外汇市场,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为基于实需原则的进出口企业提供汇率风险管理服务。支持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稳步拓宽人民币流出和回流渠道。推动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直接交易市场发展,更好地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服务。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加强对跨境资本的有效监控。
四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切实发挥好金融市场在稳定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开放和防范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鼓励创新,丰富债券市场产品和层次。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培育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强化市场化约束和风险分担机制建设。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开放。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丰富融资工具和交易品种,增强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充分发挥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的作用,加强监管协调。
五是深化金融机构改革,通过增加供给和竞争改善金融服务。继续深化大型商业银行和其他大型金融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形成有效的决策、执行、制衡机制,把公司治理的要求真正落实于日常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之中。扎实推进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探索商业性金融服务“三农”的可持续模式,提升“三农”和县域金融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强化政策性职能定位,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审慎发展自营性业务;对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实施分账管理、分类核算;科学建立资本约束机制,健全治理结构,完善财税扶持政策,构建符合中国特色、能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可持续运营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及其政策环境。继续推动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在加强监管前提下,鼓励各类型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组织、中介机构有序发展,形成各种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竞争的金融生态。当前基于互联网的创新金融发展迅速,与传统金融互相补充和融合,有利于促进竞争、发展普惠金融、增加居民收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创新过程中也存在监管套利、增大市场流动性风险等问题。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和制度,促进公平竞争,加强行业自律,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切实维护投资者权益,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六是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督促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内控和风险管理。在支持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对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发展潜在风险的监测与防范。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和偿债能力的跟踪监测,着力防控债务风险,探索以市场化机制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预警和评估体系,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能过剩行业和房地产行业贷款信用违约风险的监测,防范部分地区、行业、企业风险及非正规金融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充分发挥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强化交叉性、跨市场金融产品的风险监测和监管协调,促进各类金融市场、各类金融工具的协调发展,建立健全金融综合统计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构建危机管理和风险处置框架,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采取综合措施维护金融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责任编辑: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