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产业分析

网络气象预报信息传播存五偏差 部分平台未依法备案

2017年05月25日 09:05:38  来源:法制日报
字号:    

  部分网站平台传播气象预报信息存在预报要素不准确、预报内容不全面、预警信息不规范、信息传播不及时、来源时间不明确五方面问题。部分网站平台未依法向气象部门备案。

  气象法、《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是我国互联网气象预报信息传播法律法规框架,各方主体的责任、标准和评价体系、罚则都在其中。

  网站平台要充分认识气象信息“免费不免责”。规范使用,就是要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使用

  “我看手机上的天气信息,一般会用两三个软件,然后综合起来看。”面对记者提出的如何看待气象预报手机软件问题,北京市大兴区居民李磊磊这样回答。

  “我一般不会通过手机软件看天气预报,感觉手机上的天气预报没准儿。”大兴区居民张成对记者说。

  近年来,网站和手机App上大量传播气象预报信息,甚至出现了专门的气象预报App。这些气象预报传播新渠道的出现,可以说方便了群众,但在准确性、及时性等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有些行为甚至与相关法律法规不符。

  传播信息存五种偏差

  网站、App传播气象预报信息准不准?

  北京市气象局选取2016年12月21日至12月23日期间4次天气预报和两次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评价时段,选取了属地内提供气象预报服务影响力、浏览量比较大的8家网站和下载量比较大的8个App,对它们提供的公众气象预报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传播进行了评价并对结果进行了通报。

  “考察网站和App的气象信息传播,主要看内容一致性、传播及时性、信息完整性。”北京市气象局工程师逯熙介绍,他们通过采集多家网站和手机客户端传播的公众气象预报,与北京市气象台发布的气象信息进行比较发现,问题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是预报要素不准确;第二是预报内容不全面;第三是预警信息不规范;第四是信息传播不及时;第五是来源时间不明确。

  “首先是预报要素不准确的问题。”逯熙说,2016年11月21日,一家天气网站发布的天气预报信息中,白天的最高气温、晚上的最低气温、天气现象和风速等与北京市气象台的信息都比较一致。预报要素只存在一次风速和一次风向的偏差。

  据逯熙介绍,当天,一款气象预报App的总偏差次数比较高。北京市气象台发布的白天最高低温是零摄氏度,这款App则显示为1摄氏度。北京市气象台发布的天气现象是白天小雪转阴,晚上阴转晴;这款App则显示小雪。此外,这款App在风速信息上也有一些偏差。

  逯熙说,当天,在传播天气预报信息的App中,偏差次数最少的是6次,偏差次数最多的为14次。

  2016年11月21日,在网站传播的天气预报信息中,也出现了预报内容不全面的问题。在4个时段中,有一家网站4次未传播风速、风向信息。

  2016年10月27日15时45分,北京市气象台发布北京市霜冻蓝色预警。在网站及App平台中,只有两家网站和一款App传播了一次,其他网站均没有传播。然而,网站传播的霜冻预警图标存在不规范之处。逯熙说:“对于网站而言,预警信息传播考评标准是两次,这说明存在传播不及时、不规范的问题。”

  “信息传播不及时还体现在数据更新速度上。”逯熙说,在评价中,有3家网站的平均传播时间超过了15分钟;在App中,一款App的平均传播时间最长,为30分钟。

  “来源、时间不明确,这是第五个方面。来源不明确情况非常多。”逯熙说,互联网气象预报信息传播,不仅在公共气象预报上存在问题,在气象灾害预警方面也存在的问题,如未传播预警信息、未解除预警信号、未按规定使用标准图标等。

  “第一期气象传播质量评价以引导为主,是为了促使网络平台气象预报信息传播更为规范。”北京市气象局工作人员介绍,这次评价并没有打分排名,并且纳入的网站和App还不全,今后还将有更多的属地网站和App纳入评价范围。

  法律法规不容忽视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气象局这次质量评议的依据是气象法、《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来自中国气象局、北京市气象局、北京气象灾害防御中心的气象法律法规专家告诉记者,这些法律法规是我国互联网气象预报信息传播法律法规框架,各方主体的责任、标准和评价体系、罚则都在其中。

  “我国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逯熙介绍,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补充或者订正。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我国与气象相关的法律法规都鼓励媒体和单位传播气象预报。”逯熙说,法律法规强调媒体和单位传播气象预报,应当使用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提供的最新气象预报,并注明气象预报发布的气象台名称和发布时间,不得自行更改气象预报的内容和结论。

  “网站平台要充分认识到一点,即气象信息‘免费不免责’。规范使用,就是要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使用。”北京市网信办网管处副处长徐磊说。

  “一方面,法律法规包含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气象台站职责的规定。另一方面,也包含对气象预报信息传播机构的管理和规范。”逯熙说,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对气象信息服务单位开展的气象信息服务质量进行定期评价,并公示评价结果。行业标准中进一步规定,质量评价指标包括:内容一致性要求,传播气象信息内容需与当地气象部门发布信息一致;及时性要求,公众气象预报和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时间分别为15分钟内和5分钟内为合格;信息完整性要求,主要看是否标注气象信息来源和发布时间。

  “网站平台在对法规的理解、满足用户使用、保证用户体验和依法规范运行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徐磊说。

  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法规处处长李晓露说,制作、传播气象信息,若涉及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等严重问题,则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

  北京市气象局政策法规处工作人员介绍,根据《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气象信息服务单位应当向营业执照注册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备案,并接受其监督管理。然而,这项规定也被部分网站、App忽略。部分传播气象信息的网站平台,只在网信办备案但没有在北京市气象局备案。

  “依法进行传播,依法备案,是网站、App必须做的工作。没有履行基础的传播义务就有罚则,网站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徐磊说。

  “目前,有法律依据、有执法队伍对网站违规行为做出处罚。”徐磊说,网站应根据通报提出的问题,对与法律法规不符的地方进行整改。

  常态工作机制待建立

  相关法律法规有明确要求,传播气象预报信息的网站、App为何不遵守?

  一些网站和App运营方有他们的说法。

  “第一个问题是数据标准,气象信息肯定有官方数据,但官方数据以哪个为标准?第二个问题是有没有统一的网站?”某天气产品工作人员提出。

  对此,北京市气象局政策法规处工作人员解释,“要传播北京的天气信息,就要使用北京气象台的数据;如果要传播深圳的天气信息,就可以用深圳气象台的数据”。

  “对于各个公司来说,要对应这么多气象局,这个工作量就大了。”一款天气App的运营工作人员说。

  “有的时候,数据源也会存在区别。数据来源可能是服务系统或者是气象局,他们之间的数据源可能会不一样。”一家门户网站天气产品负责人说,有时候客户端上显示的数据不一致,并不一定是最后环节的问题。

  一款天气App的运营工作人员也认为,“有时候数据源就错了”。

  记者发现,传播气象预报信息的网站、App也有一些困惑,集中在数据来源和标准问题两个方面。

  “有时候官方发的数据比较多,每天更新的次数也比较多。有的平台不是专门做天气的,一天只会更新1至2次。我们也想了解各网站平台一天采集多少次数据,这关系到我们根据各网站传播时段进行评价。”北京市气象局政策法规处工作人员说。

  “有的网站平台获取气象信息数据的方式,可能是‘游击队’的方式。”徐磊说,与互联网天气预报传播乱象类似的情况,也曾发生在PM2.5数据的传播上。

  徐磊介绍,前年,北京市网信办依据环保法规范了网上PM2.5信息传播,告诉网站平台哪些数据是不规范的、怎么规范使用环保局的数据、怎么规范传播,同时对网站平台开放了实时的、基于地理位置的精准信息接口等。

  “联合相关部门参与的沟通机制正在建设,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徐磊说,互联网发展迅速,网站平台大量传播气象预报信息,在中国气象局的指导下,北京市网信办与北京市气象局前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协商。天气预报服务涉及到多个部门,之前沟通渠道确实不太完善,有必要定期开展沟通协调会。

  “我注意到有的互联网气象预报信息传播,没有标注时间,也没有标注来源,一场暴雨预警信息可能是3小时前,有的网站平台还在发布。”北京市气象局政策法规处处长丁梅说,预警信息需要传播最新的内容。气象局与互联网信息办合作对网站平台进行管理,也是为网站平台提供服务。

  北京市气象局政策法规处工作人员透露,网站平台直接抓取官方预报基础数据,这种机制和软硬件设施还在建设中。在发布平台或数据“直通车”建设完成之前,北京市气象局希望能与各网站建立一对一的交流服务机制,能实时抓取,了解每天发布频次,增加校对环节。

[责任编辑:郭晓康]

特别推荐
点击排名
聚焦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