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产业分析

共享雨伞成资本新宠 分析人士:其实根本就是假市场

2017年06月13日 08:41:37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字号:    

  共享雨伞成资本新宠:蓝海or作秀

  共享经济作为一个被资本市场捧红的“花魁”,时至今日已经蔚为大观。近期,该领域的另一新兴事物共享雨伞在多个城市流行起来。而它是否足以撑起共享经济的另外一片天空,成为下一个资本竞相追逐的蓝海呢?

  共享雨伞“冒头”

  “在共享经济的催化下,万物似乎皆可披上共享的外衣,雨伞当然也是不例外。”中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吴绩祥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

  记者发现,共享雨伞作为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主要是企业在地铁或公交部分站点、商业区、居民区、酒店等提供雨伞的共享服务。起初仅在广州、深圳及上海等地试运行,而今已在多个城市实际运营,但基本都集中在南方较多雨水气候的城市。

  对于共享雨伞的使用方式,简单地说就是用户通过扫描自助借伞机上的二维码,解锁后便可借走雨伞,而在归还的时候,直接将雨伞放入借伞机即可。具体而言,共享雨伞的运营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桩”模式,另一种则是“有桩”模式。

  那么,何谓“无桩”、“有桩”?

  其实,“无桩”模式即不设立固定柜机,与共享单车一样可以随用随取,在城市各办公楼或是商场外的路边投放,其雨伞本身安装有定位装置和智能锁。用户需在手机上下载APP,查看并找到附近可使用的伞具后,在APP上缴纳押金和租金,扫描伞上的二维码便可获得密码,方可开伞使用。

  以共享e伞为例,其雨伞被安置在马路栏杆上,押金19元,租金每半小时收费0.5元。“未来计划在2017年于中国一二线城市投放3000万支,计划2018年在全球投放5000万支。”共享e伞创始人赵书平曾透露。

  现在市场上共享雨伞的品牌大概就有十多家,而在市面上较早采用这种“有桩”模式的运营方是来自上海的魔力伞。该模式其实就是一种设置柜机的固定运营模式,雨伞被固定在柜机中,类似于自助贩卖机的“有桩”模式。用户无需下载APP,通过“扫一扫”柜机上的二维码,实现借还。这类柜机主要投放地铁站、大型商场、写字楼、电影院等场所。

  市民刘小姐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使用一把魔力伞只需缴纳20元押金,开始的15天内可以免费试用,超出15天后仍然可以再免费续借3天。之后再超出的天数,才会按照每天0.5元计算来收费。“但一般来说,根本就不会那么长时间不归还,所以就相当于是免费的。面对阴晴不定的天气,共享雨伞的出现对大众来说是非常有益且便利的。”

  两者相较,后者的收费模式似乎更优惠。但无论是哪种模式,共享雨伞的出现,的确是让人们享受到舒适与便利。它不仅是提高了雨伞的使用频率,更是减少了资源浪费。

  问题不容忽视

  在为共享雨伞“叫好”的同时,其狭小的市场空间,却让它似乎并不能成为很好的共享经济产物。

  首先,使用频次不高。根据不完全统计和目前运营中的产品提供的数据,频次在2-3次/月,注意频次不是按照天算,而是按照月来算的。可见,共享雨伞的使用频次有多低。

  其实,共享雨伞的使用频次很大一部分是受天气影响。“我一般都是在下雨天,没带伞且被困的地方有能租赁雨伞的时候才会去使用,而在天气好的时候根本就不会使用。”就职于一家会计公司的职工陈莉婷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再者,雨伞属于生活必备品,平均单价不高,所以每家都会储备一把或几把雨伞以备不时之需。对于常有天气意识很强的用户,一定做足够的准备,比如出门前都规划好要不要带雨伞。

  其次,易损坏。共享单车在普及中,损坏、盗取的现象时有发生,那么共享雨伞也依旧是“难逃此劫”。即便城市的硬件及软件都在不停地进步,市民对共享设备及物品的爱惜度越来越高,但对于恶意损坏的人群,却依然难杜绝。据媒体报道称,一家共享雨伞企业在上海投放了一批雨伞,被借出后居然无一归还。

  “共享雨伞体积小,更容易被随处乱放,甚至被顺手牵羊。”陈莉婷告诉记者。

  吴绩祥也指出,除非每一把雨伞都有编号,且维护人员每天会去检查,发现恶意损坏了,就会追查上一使用者,一旦确定损坏者,会影响到在平台上的个人信用,信用减分,后面就很难再借到雨伞了。但要让所有共享雨伞的企业做到此点,恐怕不易。

  而对于易坏这一点,魔力伞CEO沈巍巍曾指出,魔力伞采用的是和折叠伞相对的长伞结构,伞面为纤维布料,骨架材质为玻璃纤维,伞具质量有一定的保证。从反馈的运营数据上看,损坏率并不高,没有出现像共享单车那样的恶意虐伞现象。但对于其他的共享雨伞质量的好坏,就不得而知了。

  最后,借出来的伞无处安放也是一个大问题。正所谓“好借好还”。雨伞虽不大,但需要有东西去安置。要安放雨伞,就需要自助借伞机。但如果投入量少了,就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如果投入量多了,自助借伞机则就需要大量投入。

  为此,相关人士建议,不妨多投入一些自助租借归还设备,并安排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与维护,让“在外借伞,在家还伞”的想法照进现实,解除借出来的伞无处安放的困扰。

  福州众廷视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唐磊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还指出,从设计的角度看,共享雨伞要想用的好就必须在雨伞的取、用、还、安置等环节上做足功夫。

  的确,共享雨伞要想“用得好、用得久”,就必须在雨伞供应、科学设置借还地点、监督使用和保障维护等方面做好工作。除此之外,共享雨伞还需要积极吸取“前辈”们(共享单车)的经验和教训。“只有形成了完善成熟的模式,共享雨伞才走得更远。”唐磊强调。

  投资价值待考

  可以看到,共享雨伞作为最新的共享经济产物,近期可谓动作频频。多家共享雨伞公司相继宣布拿到天使轮融资,吸引了不少业界相关人士的关注。

  据相关报道,5月22日,共享雨伞“春笋”宣布获得500万元天使轮融资;5月24日,“共享e伞”宣布已经完成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四野创投会(深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5月28日,共享雨伞品牌“JJ伞”对外公布已获得昂若资本数百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那么,共享雨伞是否会成为新一轮资本盛宴呢?事实上,目前仅有几家品牌的共享雨伞获得了融资,而且都只是天使轮融资。至于其他品牌是否找到投资者,尚未可知。

  而且需要指出的是,有分析人士直言,所谓的共享雨伞其实根本就是假市场,是创业者在玩火,资本在作秀。

  那么,共享雨伞的赢利点在哪儿?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真得只是资本作秀罢了?

  吴绩祥表示,共享雨伞要想真正吸引到投资方并非易事,虽然共享雨伞的投入及门槛都比较低,但从目前的收费来看,要想盈利恐怕很难。

  就以e伞为例,它的开发和运营成本大约90元一把,但目前收取的押金仅需19元,租金是每半小时0.5元。从经济效益来看,即便是加上押金收入来获利,其盈利模式似乎也是难以为继。

  对此,福建省够兄弟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黄晗表示赞同。他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任何一件新产品在初期时都需要大量投入,短期内很难可以看到回报。更何况是雨伞这种易消耗品,回报周期只会更长。要想让投资方注入资金,共享雨伞还需要其他的赢利点。“毕竟投资方也需要挣钱,他们也需综合考量。”

  盈利方式除了雨伞租借本身的收入、流量广告以及可能存在的押金用于金融流通等方式外,共享雨伞的推出让该企业的官方微信公众号逐渐被大众所知,一旦关注度及阅读量在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有广告商前去洽谈合作模式。这样看来,广告收入可能才是共享雨伞的“终极目标”。

  但黄晗向记者强调,即便广告收入可以作为共享雨伞的主要赢利点,但假如你的品牌做得不是那么好,没那么出名,没有庞大的用户群体的话,那么广告商也不可能在你那投放广告或是商讨合作事宜等。

  更何况从目前的情况看,共享雨伞的真正使用率并不高。要是其运营企业没有足够雄厚的资金作支撑,一旦运营所得的利润难以再支撑共享雨伞继续运作下去的话,那么,就很容易面临“停运”危机。

  综上所述,共享雨伞投资价值的高低与否,恐怕还得交给未来的市场来决定。作为共享经济的又一成员,到底是该对其道喜,还是说抱歉,更是有待进一步考究。

[责任编辑:郭晓康]

特别推荐
点击排名
聚焦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