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鱼养殖一年就能上市,每斤批发价在13元左右,我们的合作社一次就能挣回30万元,没想到效益这么好。”世代生活在青海高原的65岁老人潘如成做梦也没想到,养鱼居然成为了庄户人家的致富良方。
天一露明儿,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水车村的养殖户潘如成就乘着小船,给网箱的鱼儿喂食了。荡漾的水波中,虹鳟鱼上下翻腾,争抢食物,个大的身长近50公分。
“鱼苗是从美国引进的,成活率在96%以上,而且肉质鲜美、高蛋白、低脂肪,在内地市场供不应求”潘如成说。
化隆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较高,气候恶劣,耕地不足。近年来,随着苏只、公伯峡等水电站相继在黄河上游建成,利用库区自然条件发展鲑鳟鱼养殖业成了当地农民致富的新渠道。
2008年,水车村13户村民每户出资5万元,政府补助6万元,共计71万元,于当年年底成立了水车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思路对了,高原荒滩上也能生金”,从地道的农民迅速转变为养鱼专业户,潘如成对此津津乐道:“除了规范养殖技术,渔业部门还定期组织培训,从最基础的孵化、繁育、鱼病防治,到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统统包括”。
潘如成算了一笔账:过去自家种春小麦、油菜,完全靠天吃饭,每年每亩地收成不过五六百元。如今自己入股当“老板”,合作社一年分红就有5万元。
鲑鳟鱼类,如三文鱼、虹鳟鱼、大马哈鱼,只能在低温水域中繁殖、生长,因此被称为冷水鱼,由于养殖条件限制,国内冷水鱼产业发展范围并不广。
随着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站的开发,青海省内形成了10座大中型梯级水库,为发展冷水鱼网箱养殖提供了57。4万亩的广阔水域。
目前,青海累计建成网箱养殖面积达109155平方米,产值达1亿3000多万;2012年虹鳟鱼产量达2580吨,占全国产量的13%。
“青海省已经开发的网箱养殖面积仅占总面积的8%,如果对其进行全面开发利用,相当于为高原百姓增加了350万亩耕地的产值。”王海说。(记者 徐文婷)
[责任编辑: 郜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