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哈尔滨市政府公布了2013年惠民行动项目。这批惠民项目分为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拓宽社会就业渠道等10个方面,其中包括棚户区改造2.05万户、向困难家庭发放供暖补助1200万元等70个具体项目。
改善居民住房:
棚户区改造2.05万户;建设经济适用房2000套,货币化补贴1000户;建设廉租房1000套,实物配租保障4369户,货币化补贴1.2万户;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500套,交付使用3434套;加快城市供热工程建设和改造步伐,新增供热能力2200万平方米,继续推进市区分散燃煤小锅炉拆并改造,改造老旧供热管网170公里;对市区内400万平方米老旧住宅房屋及设施设备进行维修和改造;改造农村泥草房6.5万户,拆除泥草房370万平方米,新建农房54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综合改造300万平方米。
健全社保体系:
向市区城市低收入困难家庭、低收入家庭发放供暖补助1200万元;新增养老床位2000张;对当年考入大学的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发放一次性助学金每人3000元;启动第三社会福利院失能老人康复中心建设;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将市区内65周岁以上低收入困难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空巢老人纳入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范围;将被征地农民转为城镇居民人员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将未转非被征地农民中未参加养老保险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将企、事业单位长期临时用工人员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免除参加技工学校学习的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城市困难家庭学生的学费;免费培训残疾人1000人;推荐、扶持残疾人就业或自主创业1000人;对100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个性化无障碍设施改造;对贫困残疾人实施医疗救助;实施康复器材进社区工程;对贫困残疾人提供托养补贴;为100名贫困家庭唇腭裂患儿免费实施手术治疗;救助孤困儿童3000名;为生活困难群体免费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000件;对68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扶贫开发。
拓宽就业渠道:
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6万人,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实行零就业家庭托底式安置,确保全市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培训失业人员9000名,培训后创业成功人数不少于2700人;发放小额贷款10亿元,推动创业、就业;巩固发展就业见习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6000个。
促进教育发展:
翻建、改建中小学校校舍15所;创建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40所;新建、改建、扩建公办幼儿园80所;向2.4万名生活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对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提供教育资助。
提升公共医疗:
扩大基层医疗机构定点管理范围,方便参保人员在社区就医;建立城镇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制度,报销比例不低于50%;取消居民门诊起付线,扩大居民门诊诊疗项目,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待遇水平;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350元,新农合政策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75%;提高17类37种重大疾病新农合保障水平;为社区居民提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签约服务的社区居民达到30万人。
完善城乡设施:
实施综合处理农村废弃物示范工程建设;实施磨盘山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生态恢复工程;实施100个革命老区村屯饮水工程和500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建设高标准绿化村屯20个、绿化国营林场场区(家属区)10个;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村)30个;增加公共厕所50座,鼓励、扶持临街单位对外开放厕所100座,改造旱式公共厕所50座。
畅通居民出行:
新增停车泊位1.2万个;新建、改造道路100条、桥涵20座;完成15座公交首末站建设;开辟、调整公交线路12条;新增、更新公交车600台;启动8条智能公交示范线路建设;开工建设农村公路500公里,交工通车300公里。
城市环境治理:
实施信义沟沿岸综合整治;完成热电机组脱硫脱硝等重点企业减排项目3个;整治、改造道里、道外、平房、呼兰等区的居民庭院;建设社区休闲广场12个;整治人行道无障碍设施340条(段),整治面积40万平方米。
创新社会管理:
推进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二期)建设;推进400个农家店信息化建设;实施天网工程二期建设;推广垃圾收运新体系,主城区垃圾密闭化运输率达到100%、垃圾收运体系建设覆盖率达到100%。
丰富文化体育生活:
建设10处1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公益性用房;扶持社区老年文娱健身活动队伍100支;打造城区“15分钟健身圈”,安装健身器材1800件;建设数字图书馆;免费开放市图书馆和市群众艺术馆。
[责任编辑: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