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东北及中西部  > 正文

武汉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促科教资源变成经济发展优势

2014-07-30 08: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中新网武汉7月29日电 (陈国方 阮鹏 徐金波)武汉有80多所高校、近120万在校大学生,众多国家级科研院所,拥有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可是依托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却竞争力不强。29日,武汉市政协举行加快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专题会议,力图改变上述局面,促进武汉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据武汉市科技局局长吴志振29日介绍,近年来,武汉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中心,为此大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先后出台深化武汉地区高校科研机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意见、武汉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青桐计划”鼓励大学生创业等新政,认真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补贴、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政策。

  同时,从产业链、创新链等环节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完善和发展给类技术要素市场,并在财政资金投入等方面引导金融资源服务产学研协同创新。

  此外,通过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科院武汉分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组建生物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广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智能装备工业技术研究院等10家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方式,创新产学研合作方式。

  武汉市政协常委、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李燕认为,目前,武汉产学研协同创新初步形成大学、院所与产业合作的协同创新气氛日渐浓厚,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头羊”作用明显,平台建设亮点纷呈,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等格局。

  但也存在企业主体地位仍未形成,面向产业的创新源头不足,市场环境仍然不够优化。统计显示,2012年武汉市2013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362个,仅占17.2%;研发经费支出126.9亿元,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1.3%,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可供转化的专利成果少,2013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9735件,仅占全市专利申请量的30%左右,每年实现转化和企校对接的专利也仅在30项左右。

  武汉政协委员、湖北鼎龙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顺全指出,企业和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目标取向不一样,企业创新的目的是获取市场占有率和利润,高校追求的是学术研究、发表论文;大学教授较少直接参与实验工作,主要依靠没有产品研发经验且流动性大的学生来负责合作项目;科研院所偏重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脱节等问题,导致产学研脱节。

  他说,要解决上述产学研协调创新中的主要问题,要在制度设计上保证学校有强烈的参与意愿。改革高校以论文为主的职称评定评价体系,建立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在内的多元评价体系。改革政府科研经费投入方向,突出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建立大学教授与企业研发经理之间角色互换新机制。

  武汉市政协主席吴超表示,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既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武汉市是创新驱动,建设国家创新中心的现实要求。武汉政协本次汇聚各方智慧,旨在把脉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从而加快武汉现阶段创新能力、完善创新体系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并最终促使武汉丰富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完)

[责任编辑: 李佳佳]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