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再融资的每一步进展都牵动着市场神经。近日,至少有两家房企被监管层口头通知“暂缓报送”再融资方案。从流程上看,两家企业再融资方案均已通过股东大会审议,若证监会受理且审核通过,这将成为首批房企再融资重启的案例。不过从目前来看,推进还须等待相关细则。
被监管层口头通知“暂缓报送”再融资方案的房企,究其原因,无关企业自身,而是监管层尚未在技术层面对房企再融资开闸做好准备。自2010年以来,作为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一部分,房地产企业的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已经停滞三年多时间。8月2日,新湖中宝披露了55亿元的定向增发预案后,上市房企再融资方案陆续出炉,8月共有12家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宣布定向增发预案,预计融资达到306.7亿元。截至目前,共有超过16家房企披露定向增发预案,融资大多用于房地产项目开发。另有数家房企涉及资产注入和债券发行。
事实上,证监会关于上市房企再融资的口径也一直未变,最新的回应是在今年8月24日。当日在武汉举行的湖北省上市公司再融资培训研讨会上,证监会有关人士表示,目前可明确的是,按照“新国五条”精神,对四类违法违规的房地产企业暂停融资审批,对未违法违规者则按正常审核程序推进。
自从今年8月2日新湖中宝发布定增公告以来,已有约20家上市房企公布再融资预案,但有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却表示,“目前还没有接受任何一家房企的定增申请。”对于房地产融资“开闸”,按目前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募集资金进行变相商业开发是不鼓励的。企业如果用自有资金且能通过国土部审核这一新程序仍可开发,但很显然,监管层并未取消这一新增程序。最近的一例房地产融资是华夏幸福,该公司9月2日公告,拟以不低于32.06元/股的价格定向增发1.9亿股A股,募集资金不超过60亿元,投向包括大厂田各庄新民居建设项目等7个地产项目,这也是今年以来规模最大的融资预案。
近期,房地产企业再融资的闸门似乎悄悄被打开,尽管监管层对房企再融资“不松绑”的口径没有变化,但数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已公布了再融资方案。据媒体统计,目前共有11家房企提出再融资预案,同时另有多家房企停牌谋划重大事项。上市房企的再融资的放开,既有利于房企借道“棚户区改造”机会再融资、进入重点城市的中心区域市场,对于地方性国企、一些大型房地产企业而言,则可能会带来新的投资和市场布局开发机会。
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过去三年,不少房企通过房地产信托、基金等方式募集资金的成本逐渐攀高。相比其他融资渠道,再融资本身所具有的种种优势也让上市房企趋之若鹜。一方面,融资成本比较低。作为股权融资,和房地产企业大量采用的债券融资相比更为直接,能够长期稳定地获取融资资金;另一方面,从财务角度分析,其资产负债率相对也是比较优化,能够降低负债率。
对目前的A股而言,不论是IPO还是再融资都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缺点,即“重融资,轻回报”。如果上市房企通过股权再融资,除了发行费用之外,几乎无需再支付其他融资费用,房企融资成本无疑大幅下降。也就是说,再融资的放开,使房企能够通过股市快速有效募集资金,资金的使用成本也随之降低。自2010年以来,房企再融资之路已被暂时卡住,有业内人士认为,恢复部分房企的再融资功能,与中央提出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基调是一致的。目前中央正牵头制定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增供应、保刚需,从根本上缓解供需矛盾。如今之所以有多家上市房企公布融资计划,表明上市房企已经捕捉到某种信号,进而改变其行为。
部分上市房企之所以敢于通过再融资投资刚需项目,也是看准了楼市供应将增加的风向标。但由于房地产业善于资金腾挪,一旦放开再融资,不仅资金监管是难题,更重要的是,如一些房企将原本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钱用于买地,而依靠融资来补充流动性,势必推动房地产投机热潮,最终导致房价难以控制。一方面,对于争抢“地王”的上市房地产公司而言,如果能通过股市再融资,势必会给不断上升的房价带来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房地产调控政策向何处去,不仅关系到公众切身利益,也直接关系到宏观调控的成败,关系到经济结构调整的成败。只有不折不扣地执行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才能切实防止房价反弹。因此,继续冻结这部分融资需求应是房地产调控的应有之义。(吴学安)
[责任编辑: 郜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