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文物保护观念的更新,燕京大学、上海外滩建筑群、重庆人民大礼堂、北京儿童医院、北京电报大楼等这些人类文明进程中变化最快的时代——20世纪的建筑遗产保护引发各方关注。昨天,中国文物学会成立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下一步将列出保护清单,争取纳入国家定级文物保护,与推土机赛跑。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介绍,与古代文化遗存相比,20世纪建筑遗产在文化遗产大家庭中最为年轻,正因如此,人们往往忽略它们存在的重要意义,使20世纪建筑遗产在各地不断遭到损毁和破坏。由于在保护理念、认定标准、法律保障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框架体系,使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充满挑战。
我国还缺乏实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法律保障。单霁翔指出,改革开放以前,北京市8层以上的板状高层建筑总共只有3幢:工会大楼、北京师范大学主楼和水产部大楼。这3幢建筑本应作为20世纪标志性建筑遗产加以保护,但是目前其中两座已被拆除,使20世纪建筑遗产的历史链条不再完整。令人担忧的是,在当前建设大潮的冲击下,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一大批20世纪建筑遗产将面临比早期建筑遗产更严峻、更危险的局面。
单霁翔表示,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将从遗产保护的角度,确定评选标准,列出一份新的20世纪文物建筑遗产保护清单,并向国家文物局、住建部等部门提交,力争将名单内的建筑纳入国家相应定级文物,使其不仅“免拆”,且得到良好保护。
>>对话列入清单有望成国家文保单位
京华时报:哪些建筑会列入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清单?
单霁翔:哪些遗产列入清单,要有评定标准,这个标准已经有了初步的草案,随后会跟媒体通报。这里面有个平衡的问题,比如1949年以前的和1949年以后的如何评定?非中国设计师设计的如何评定?这些都要讨论。
京华时报:委员会的清单和国家文物定级的清单如何衔接?
单霁翔:我们会积极向国家文物局、建设部提出建议清单,希望能够列入国家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得到立法保护。这个清单何时出炉,目前还没有时间表。(记者张然)
[责任编辑: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