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地产  > 正文

研究报告称北上广深将试点保障房房产信托基金

2014-12-05 14:28 来源:深圳特区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记者获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初步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特大城市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方向,试点范围初步定于租赁性保障房,包括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

  “与市场人士的期望不同,住建部此次试点范围初步定于租赁性保障房,持有型商业不在其中。其目的便是通过已建成的保障房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提供后续建设资金,也可以使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建设管理中承担的‘无限责任’变为‘有限责任’,有效解决租赁型保障房资金短板。”一位权威人士透露。

  目前,我国租赁性保障房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财政拨款、10%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住房公积金收益以及地方政府债、银行贷款、信托、房地产开发企业垫资等。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在资金来源上,租赁性保障房建设仍然延续了过去政府项目建设的融资模式,即以外部借款、尤其是银行贷款为主的模式。在银根收缩情况下,保障房建设面临较大资金缺口。

  按照保障房建设目标,“十二五”期间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其中,廉租房和公租房占建设总量的40%,约1440万套。有业内人士估算,以每套13万至14万元成本计算,租赁性保障房的建设资金需求将超2万亿元。

  租赁性保障房通过资产证券化,可扩宽资金来源渠道,缓解租赁性保障房的建设资金压力。上述权威人士介绍,根据此次试点方案,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公司”(SPV),以对应租赁性保障房项目为主要资产包,通过公募市场募集资金并挂牌交易,完成资产证券化。

  用益信托研究员帅国让认为,监管层大力推广REITs产品,主要是房地产行业在我国经济复苏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的。他认为,随着新一轮REITs试点临近,房地产开发企业长期面临的融资难问题有望“改善”。不过,这要解决好其间诸如法律界定、税收优惠等复杂关系。

  相关

  报道

  房地产下滑将拖累经济增长

  深圳特区报讯 (记者 李焱)明年的经济走势是喜是忧?瑞银昨日发布“中国经济向新常态过渡”的研究报告认为,展望2015—2016年,GDP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至6.8%—6.5%,但由于中国经济体量已显著扩张,在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仍能创造足够的新增就业,这意味着决策层可以容忍更低的经济增速目标。预计2015年底前央行将再降息40-50个基点,以降低实际借款成本、减缓不良贷款生成速度。

  通缩压力增大、降息、人民币贬值、改革步伐将加快等成为这份报告的关键词。

  在瑞银看来,房地产下滑仍是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拖累。过去十年间,中国每隔几年就会经历一次房地产周期。但与前几轮不同,住房市场内在供求格局发生变化才是导致本轮下滑的主要因素。鉴于房地产下滑将继续抑制建设活动、重工业生产和投资,加剧地方政府财政困境,因此决策层有望进一步放松房地产政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上马更多基建项目,这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房地产下滑,但无法完全抵消其影响。

  加强流动性支持和降息是在通缩背景下防范金融风险的必要措施。鉴于劳动力市场稳健,为避免加剧金融风险,决策层应不会采用货币政策强刺激。预计央行还会进一步下调基准利率以压低借款成本,并在影子银行信贷收缩的情况下适度放松表内贷款管制。

  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下跌,瑞银预计2015年整体通胀率将继续下行。随着工业部门通缩压力增大,实际利率可能会进一步攀升。因此,2015年底前央行将再降息40-50个基点,以降低融资成本、减缓不良贷款生成速度。

  “有15%的概率会出现房地产下滑导致的经济硬着陆。”瑞银报告对2015年经济增速预测面临的风险偏下行。但考虑到我国居民储蓄率较高、资本账户仍大体封闭、银行体系国有成分较高,且政府债务水平依然可控,短期内中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大。

  未来两年,随着政府系统性推进“以法治国”、房地产下滑进一步拖累经济增长,瑞银认为改革的空间和压力都将增大,预计决策层将加速推动有利于增长、能够扩大内需的改革,包括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养老和医保覆盖范围;进一步放宽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公共事业和服务业的门槛;加快包括农地流转在内的农村改革;以及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等金融领域的改革。

[责任编辑: 林天泉]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