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地产  > 正文

为保股市胜利果实:能买房的话还是要去买房子

2014-12-09 13:16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无图说

  在这一轮股市行情中,如果挣钱了,怎样保住胜利果实?大多数炒股人心里的算盘珠子噼里啪啦响:能买房的话,还是要去买房子。

  ■本报记者 汪敏华

  虚高开价怎避免

  不管是刚需买房还是投资买房,都会考虑一个问题:哪些房子升值空间大?

  看地段,不必赘言。还要看地区发展规划,看是否靠近轨道交通,是否靠近医院和大型商业设施,是否是学区房,等等,这些选房标准大多数人已经明了。在以上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房龄因素就很重要了。一般而言,房龄在10年内的房子升值最快。10年以上的房子不少外观已有旧相,小区停车难显现;小区有游泳池的大多也已经关闭,绿化环境等维护也有点漫不经心了,因此房龄10年以上的房子升值幅度明显不如房龄10年内的次新房。

  在房型选择上也有名堂,年轻人经济条件如搭得够,尽量买大房,将来成家有孩子了也不显局促。根据政策,首套房不仅首付低贷款利率可打折,而且面积再大也不计房产税。而二套房不仅首付大增,贷款利率也可能高于基准利率。并且,二套房加上首套房面积超过人均60平方米,超额部分就要征收房产税。

  很多人是以小换大,差地段换好地段,因此需要先卖房后买房。买卖二手房最吃不准的就是价格是否合理。房东想卖个高价,买房人想捡个皮夹。有人喜欢先开一个高价,无人问津再降价;有人喜欢低开高走,先以低价吸引眼球,一看中介纷纷来电,马上跳价。其实,除非房子地段好、房型好、房龄新、周边环境好,否则价格低开高走反而不利。因为老房子老小区,房型本身就有不少缺陷,比如朝向、暗卫等,买房人本来就容易动摇,因此比较适宜的是高开低走,以诱人价格促使买家签约,不然很容易引起买家的逆反心理,本来想买现在也不买了。

  如何开价才既不会贱卖又不会有价无市?卖房者可乔装买房者,向中介机构了解自家所在小区同房型的房价,一般而言,中介会稍报高一点,卖房人可根据中介报价挂牌,也可以比中介报价稍低一点挂牌。买房人则可以乔装卖房人咨询多家中介,中介报价会稍低,买房人可以此确定自己买房的心理价位。对于买房者而言,不可过于信任某一个中介,应该货比三家多方委托中介找房,并且通过不同的中介打探真实的房价。

  讨价还价是正常的,比较合适的卖房策略是:报价比心理价位提高3%-5%左右,给买家留足还价空间。鉴于房价已高,对一套房子而言,3%-5%就不是个小数,比如一套200万元的房子,让价3%-5%就是6万元-10万元,一般而言,买家的还价幅度也在这个区间,讨价还价后,皆大欢喜:成交价一般在卖房人的心理价位附近甚至更高,而买房人心情也比较舒畅,认为自己压低了房价很有成就感。对于买房人而言,应该多找几个中介砍价,从中选择最低价签约。一些精明的买房人在甲中介砍到最低价后,去找另一家公司的乙中介谈判,再压低中介费,然后由乙中介联络卖房者。

  买房贷款财商高

  很多炒股者希望两全其美。手头的钱既能买房,也可以炒股。最新的房贷政策有助于他们的心愿实现。

  首套,或者已经付清首套房房贷的,买房首付三成,贷款七成,最低贷款利率有可能打7折。首付款30%和70%,区别大了。以300万元总价的房产计,首付30%只要90万元,而首付70%则要210万元。同样,房贷5年以上基准利率是6.15%,七折优惠利率是4.305%,哎哟,买个货币基金的收益也可能比7折利率高啊。所以,有钱也贷款,并用足房贷,贷款期限越长越好。即便享受不到7折房贷,这个策略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适用的,因为投资渠道不断拓宽,获取比6.15%基准房贷利率高的投资收益并不困难。

  以一套250万元新房为例,买房人有付全款的实力,如果全额一次性付清,收益来自两个渠道:一是房产可能升值,二是租金。如果采用贷款,首付三成是75万元,贷款175万元。假如全部是商业贷款,期限20年,基准利率6.15%,等额本息法还贷,每月还款额12689元。对于买房人而言,采用贷款法,收益可来自3个渠道,前两条和全款买房者一样,来自房产可能升值和租金,第3条是通过原本全额付款的175万元理财所得。这175万元可用于炒股,也可购买P2P产品或信托产品,如购买P2P,12%年收益还是比较普遍的,则每月可得收益17500元,扣除12689元房贷后,还多余4811元。即使这4811元不做任何投资,20年后累积可达115万元,加上理财本金175万元,总计290万元。

[责任编辑: 林天泉]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