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城市,呼和浩特一直为人口集聚的速度而苦恼。从本世纪之初到2012年间,内蒙古的经济总量,出现了一轮快速增长。受惠于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呼和浩特市的城市建设规模也迅速扩展。
但是,城市的迅速扩展,似乎并未迎来人口的迅速聚集。
做了十多年出租车司机的李亮对记者感慨到,就是近七八年的时间里,呼和浩特市的市域范围,比原来扩大了两到三倍。家住呼和浩特市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温先生,苦恼于一件事情:从前年开始,他就已经搬到了这里的大房子,改善了住房条件。但是因为周边的幼儿园和学校还没有配套,他平时只能住在老城区的房子里,只有周末或假期,才能到金桥开发区的房子里住。
本世纪初,内蒙古的经济开始以两位数增长,呼和浩特市的市域面积也迅速扩展。呼和浩特市下辖的一个区,就叫做新城区。在今天看来,新城区已然成为老城,向东、南和西三面扩展的呼和浩特市,都出现了大片的新城,一栋栋楼宇出现在城市周边。
除了教育配套的不完善,作为城市新区的金桥,还有诸多不便的地方,诸如老人的医疗、日常的生活。在这里,打出租车也相对困难一些。而整个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近些年树立起了鳞次栉比的新楼盘。但是,每当夜幕降临,李亮就会发现,亮灯的没有多少。甚至,一些动工了好几年的楼盘,也已陷入停工状态。
2014年,连续数年快速上扬的呼和浩特楼市也遭遇了寒流,楼市成交量一落千丈,开发商的打折优惠不断推出,却未能提振楼市,房价开始节节下挫。这一年,位于呼和浩特东南方向的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些楼盘因为降价促销,还遭遇了老业主的集体封堵。
一心想要做大的呼和浩特市,正面临着楼宇空空、腹地缺人的尴尬。
大呼和浩特?
历史上,呼和浩特市由两个老城——归化城和绥远城合并建立。长期以来,呼和浩特市仅仅是周边土默川平原、或者说是河套地区的中心城市,市域面积狭小,人口规模不大,对于华北地区的各大城市来说,呼和浩特一直被作为塞外边城来看待。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呼和浩特长期作为绥远省的省会城市。1949年之后,内蒙古经历了数次区划调整,版图逐渐扩大,成为横跨三北、疆域辽阔的省区,呼和浩特市也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此后,呼和浩特逐步建立了一定的毛纺工业和服务业,人口开始稳步增长。但相比较于同时期内全国其他省份的省会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仍然偏慢,直到1996年,呼和浩特市的人口仍不到100万,居民以老居民为主。
从2000年左右,呼和浩特进入一个人口快速增长的周期,发展到现在,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30万,这种快速增长的刚性需求,也支撑着呼市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轮飞速的发展。据统计,从2008年到2013年,内蒙古常驻人口中的1/3,都聚集在了呼和浩特,这也奠定了呼和浩特现在的城市规模。
不过,放眼全国,呼和浩特在全国的省会城市里,仍属于小兄弟。无论经济总量还是人口规模,长期处于倒数地位。内蒙古地域狭长,呼和浩特市的区位优势,并非全区的中心,在吸纳农村牧区人口转移进城时,能力非常有限。
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圈以外,内蒙古区内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组成了呼包鄂城市群。从中国中西部城市的发展现状来看,大多数省会城市,都具有中心辐射带动的功能。只有在呼包鄂经济区,才有行政区和经济区错位的现象。
在呼包鄂三个城市中,呼和浩特市的工业规模恰恰是最弱的。长期以来,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并没有“首”起来。如以经济实力排序,呼包鄂要完全颠倒为鄂包呼。内蒙古的新贵鄂尔多斯,以其强有力的资源增长力,后来居上,雄踞各盟市之首。鄂尔多斯的财政收入,这些年已经超过了包头和呼和浩特的总和。作为政治中心和科教中心,呼和浩特的工业体系,难望包头项背,更不及鄂尔多斯优势突出。而这意味着,呼和浩特市在人口的吸纳能力上,居于最弱势的地位。
实际上,如果严格以城市群的定义来衡量,呼包鄂属于未达标的8个城市群之一。原因在于,呼包鄂,一方面大城市规模偏小,功能弱化,产业集中度低,缺乏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三市之间的小城镇数量虽多,但密度低、规模小、交通不便,三个城市的腹地,缺乏密集的农业人口,显得空旷和分散。
所以,如何集聚人口,不仅是呼和浩特市的苦恼,也同时是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的苦恼,甚至是所有内蒙古的城市的苦恼。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叶珺告诉记者,在做一个城市规划或区域规划的时候,最主要、最核心的还是区域的产业和人的问题,新城规划一定是围绕这两个要素来进行的。而这个产业,是立足于当地的优势和资源进行的新城开发和区域开发,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围绕人,搞清楚这个区域未来想吸引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到这里干什么?
不过,尴尬的是,当下中国城市新区的规划,大多是由做空间设计的规划设计院来主导的。这些城市规划设计院对城市人口的规划,往往是按每平方公里承载多少人来计算,像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这就会忽略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个城市所能辐射的周边地区,到底有没有那么多人?
牧区城市的城镇化
实际上,对于呼和浩特市来说,内蒙古广阔的牧区腹地,是否能成为人口的主要来源,一直以来存在争议。
叶珺认为,对新城和新区的设计,实际上是有章可循的。因为,城市是各种产业聚集的城市,产业对人口的吸引力至关重要,如果要发展现代农业,那需要的人数是很少的;如果要引入富士康那样的企业,那人数会有很多;如果搞旅游产业,那人口数量和结构又不一样。所以,人始终是科学规划的核心,只有清楚了这个,才可能因人去设计城市。
作为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的首府城市,呼和浩特当然也是众多农牧民进城首选的城市。但就整个牧区城镇化来说,牧区城市却不可能太大。以广阔牧区为腹地的内蒙古各个城市,本身就缺乏农业人口的支撑,一些产业的限制,也无法支撑劳动密集型产业落地。长期以来,内蒙古的城镇化,从村落到乡镇再到城市,都遵循着缓慢、自然的发展规律。
内蒙古自治区全区的总人口约2500万,广袤的牧区人口稀疏,多数城市是人口自然聚集而形成,增长较为缓慢,人口规模偏小。大多数地级市和盟府所在城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只有30万左右,这样的城市人口规模,仅仅相当于南方一些县城的人口规模。
建国后,内蒙古包头市新建了包钢集团等一批重工业项目,许多城市人口支援三线建设,向包头集中,才得以迅速的集聚人口,形成了内蒙古最大、也是人口最多的城市。本世纪初,能源工业的大开发和大发展,也促成了鄂尔多斯市的崛起,同样也经历了一次人口的迅速集聚。但这种人口集聚是片面性的,我们看到,当煤炭市场跌入谷底,鄂尔多斯也陷入了人去楼空的境地。
对内蒙古各个城市而言,高原、山地、面积辽阔,东西间交通不便,内蒙古东中西部城镇之间,横向分工与联系,远不如东部与黑吉辽、中部与京津冀、西部与陕甘宁的分工与联系密切。
内蒙古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姜月忠曾经指出,内蒙古东西狭长,横跨三北,南连八省,从东到西,各地区城市分别与哈尔滨、齐齐哈尔、长春、沈阳、北京、唐山、张家口、大同、银川、兰州、酒泉等大中城市近距离对应。呼和浩特作为首府城市,显然不能带动数千公里外海拉尔和巴彦浩特的发展,吸引那里的人口进城就业。
这样,内蒙古东西12个盟市的所在城市,要么独立发展,要么接受相邻省份大城市的辐射带动,行政区的纵向组织机制与经济区的横向市场运行机制严重错位。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蒙古狭长地带上的各个城市,从来就是省外经济板块的边缘地带。缺乏广袤的牧区人口支撑,仅靠农业人口进城和老城区市民寻求居住环境改善这两方面的需求,日益难以支撑楼市的繁荣。大呼和浩特的梦想,或许只能暂时搁一搁了。
[责任编辑: 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