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大陆经济  > 正文

中国煤炭工业集中度与产业链亟待整合提高

2006-10-23 09:15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均占2/3以上。照目前的趋势,我国煤炭资源的开采年限将大大缩短,甚至不到50年,未来可能导致煤炭价格的进一步上升。必须树立煤炭资源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等同的战略能源观念,否则将来煤炭必然如同石油一样面临短缺的问题。对于煤炭出口,国家应当从法律、税收、环境等方面加以限制,避免将来出现无煤可采的局面。国家应加大对煤炭资源科技进步的投入,重点解决煤炭工业的矿用设备、煤层气开发利用、煤炭液化、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资源回收加工利用所涉及的重大技术难题。对于由于煤炭资源整合而导致的再就业问题,应当通过煤炭产业链条的延伸加以解决。

     煤炭工业是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在我国的能源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均占2/3以上。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煤炭工业总量扩张很快,但散、乱、小的状况仍然大量存在。

     由于煤炭生产的高速发展,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和资源回收水平,我国煤炭资源的开采年限将大大缩短,煤炭价格在未来可能进一步上升。必须树立煤炭资源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等同的战略能源观念,否则将来煤炭必然如同石油一样面临短缺的问题。对于煤炭出口,国家应当从法律、税收、环境等方面加以限制,避免将来出现无煤可采的局面。

     国家应加大对煤炭资源科技进步的投入,重点解决煤炭工业的矿用设备、煤层气开发利用、煤炭液化、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资源回收加工利用所涉及的重大技术难题。对于由于煤炭资源整合而导致的再就业问题,应当通过煤炭产业链条的延伸加以解决。

     1、总体上看,煤炭生产企业平均规模过低,企业数量过剩,竞争主体多、乱、散,导致产业集中度很低,削弱了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造成市场秩序混乱,供求失衡,大量宝贵资源被浪费,生产效率降低,环境和生态被破坏。山西、河南、贵州、湖南等地区煤炭企业大量增加,是造成我国煤炭企业数量大增的主要原因。在调整煤炭工业生产结构时,有关管理部门应当加大执法力度,实行地区问责制度,切实从源头上杜绝小煤炭滋生的土壤。国家应当继续加大对小煤炭的治理工作,对于不能满足安全生产条件、浪费资源、造成环境污染的小企业依法关闭,对于具备生产条件同时与具备规模优势煤炭企业同处共生煤炭资源储量的小企业通过重组和并购,形成新的具备经济规模水平的资源生产主体,提高煤炭的回收开采能力,降低对资源的破坏水平,改进资源的环境状况,使煤炭资源开发逐步步入正常有序、有节的增长轨道。建议本着企业自愿、优势互补的原则,分别以陕西、安徽、山西、河南、贵州为龙头,整合内蒙、山东、河北的煤炭生产能力,建立具有规模优势的企业集团。对于因为关闭小煤炭企业带来的产能减少,可以通过进口和节能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达到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

     2、从我国煤炭生产的三个主要阶段来看,目前为快速发展的第三阶段,按目前的趋势来看,我国煤炭资源的开采年限将大大缩短,甚至不到50年,未来可能导致煤炭价格的进一步上升。为了保证我国煤炭资源的稳定供应,应当加大资源的勘探力度,提高煤炭资源储量的远景保障水平。同时由于煤炭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火电、建材、化工等高耗能企业发展的结果,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火电在电力工业中的比重,已成为推动能源工业发展刻不容缓的必然要求。

     3、由于资源的有限和不可再生性,为保证国民经济未来健康发展的需要,对于煤炭出口,国家应当从法律、税收、环境等方面加以限制,避免将来出现无煤可采的局面。尽管2001-2005年煤炭出口比重不断降低,2005年仍出口原煤7168万吨,如果减少这部分出口,除了我国的外汇收入有所降低外,对于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减少小煤炭的比例,提高产业集中度会有所促进。

     4、必须树立煤炭资源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等同的战略观念,否则将来煤炭必然如同石油一样面临短缺的问题。同时通过扩大进口,弥补东部地区煤炭供应的不足,减少对铁路运输的压力。在可预见的将来,煤炭必然如石油一样,成为国家能源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国家有关宏观决策和管理部门应当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做好资源储备,提高我国高耗煤工业的抗风险能力,避免石油工业的悲剧在煤炭工业上重演,最后导致相关行业利益受损。

     5、要把煤炭企业从地区所有、条块分割的状况中解放出来,通过充分市场竞争,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集中,改变目前的煤炭行业管理体制,扭转我国煤炭工业散、乱、差状况。我国煤炭工业很久以来根据矿区资源大小建立企业,以资源量确定企业规模,按行政隶属关系作为管理企业的基础,束缚了煤炭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规模化发展的自我发展动力。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兼并、联合、重组已成为企业能否长远发展的前提,建立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是煤炭工业的必然选择和发展方向。

     6、我国煤炭工业经过10余年的发展,洗煤产量有所提高,但全国原煤的洗采比基本上稳定在20%左右,煤炭的能源利用效率仍然不高。国家应当加大对洗煤企业的投资力度,逐步提高洗采比,提高煤炭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7、通过产业多元化,建立煤炭企业自我发展机制,通过开采、加工,提高煤层气利用回收水平,形成完整的煤炭工业产业链。通过对煤炭等初级产品的深加工,减少初级产品进入市场的比重,提高产品附加值,将产业资源优势转化成企业竞争优势,全面提高企业综合赢利水平和发展水平。

     8、国家应加大对煤炭资源科技进步的投入,重点解决煤炭工业的矿用设备、煤层气开发利用、煤炭液化、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资源回收加工利用所涉及的重大技术难题。通过资金、信贷、税收、科技推广、技术转让等多种鼓励措施,降低企业技术开发的风险。成立国家级煤炭资源技术开发中心,通过股份制形式,通过国家科技开发资金注入,吸收企业资金入股的方式,尽快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工业技术创新体系。按照煤炭工业自身特点,通过滚动技术开发,提高煤炭工业的综合生产效率,形成煤炭工业的自我造血机制,为我国煤炭工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奠定坚实技术基础。

     9、对于由于煤炭资源整合而导致的再就业问题,应当通过煤炭产业链条的延伸加以解决。由于技术进步,必将导致煤炭工业一部分劳动力从煤炭生产中剥离出来,通过国家、地方、企业多个层次,在组建煤炭企业集团时对已有劳动力资源加以吸收,通过再就业培训,达到劳动力资源的再利用和延伸,避免失业对社会稳定造成冲击。

 

  1、总量结构。据有关资料,截至2004年底,我国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三,可采储量为1145.0亿吨,占世界已探明可采储量的12.1%。我国的煤炭消费量占世界的34.4%,是最大的煤炭消费国。 2005年,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构成中,煤炭占68.7%以上。从1978年到2005年,由于能源需求的加大,交通运输业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加,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有所降低,但仍为主要的能源提供者。

     1995年全部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原煤、洗煤的产量分别为13.6、2.0亿吨,洗采比为14.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原煤、洗煤的产量为8.1、1.6亿吨,洗采比为19.8%,比全部工业高5.1个百分点,原煤、洗煤规模以上工业的代表性分别为59.7%和80.1%,原煤的代表性较差,洗煤的代表性较好。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原煤、洗煤的产量分别为18.2、4.3亿吨,洗采比为23.5%,比1995年有所提高,这是在总量不断扩张的情况下的上升。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原煤、洗煤产量分别比1995年增长了1.3、1.7倍,年均增长分别为8.4%和10.3%,洗煤的增长率高于原煤,说明我国煤炭生产的结构有所好转,能量转换水平有所提高。

     2005年全部工业原煤的产量为22.0亿吨。1996-1998年全部工业原煤产量主要根据四个原则进行数据调整,一是两个全部工业数据点1995、2004年,历年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二是数据相临调整优先原则;三是全部工业与规模以上工业基本趋势一致原则;四是根据1995、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例。1999-2003年原煤产量采用2005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修正后数据。当然这里的推算只是笔者的个人认识,是否合理,还有待观察。

     从1949-2005年我国原煤生产和消费的走势看,1949-1957年为稳步上升时期,1957-1960年为第一个快速上升期,1961年由于国民经济的调整,煤炭工业也随之步入第一个下降时期,这一趋势直到1969年才结束;1969-1996年开始了长达27年的波浪式上升时期;1997-2001年煤炭生产步入了近5年的又一个调整时期,2002年才开始摆脱低谷,开始了快速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从原煤进出口状况来看,1979年改革开放后,1979年到2001年原煤出口比例不断提高,从1979年的0.7%提高到2001年的7.8%,增长了9.5倍,从2001年到2005年煤炭出口比重不断降低,2005年估计仅占3.2%,比2001年降低了60%左右。2005年共出口原煤7168万吨,进口2617万吨,净出口4551万吨,占全部产量的2.1%。除了1985年到1988年,2002年以前我国进口原煤基本稳定在100-300万吨左右,但2002年以后,开始快速增长,并一直持续到2005年,进口煤炭的比例占全部原煤表观消费量的1%左右。

     2、煤炭消费的行业特征。1995-2005年,从我国主要国民经济行业门类来看,工业的煤炭消费始终占居第一,比例从1995年的85.4%提高到2005年的93.5%,提高了8.1个百分点,生活消费由1995年的9.8%下降到2005年的4.0%,减少了5.8个百分点,仍居于第二位,农林牧渔水利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及其他行业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4.8%下降到2005年的2.6%。

     从工业的分行业大类的煤炭消费比例来看,采掘业煤炭消费比重从1995年的7.2%下降到2005年的6.6%,减少0.6个百分点,制造业比重从45.8%降低到2005年的37.6%,减少8.2个百分点,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煤炭消费比重从1995年的32.3%上升到2005年的49.3%,增加了16.9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煤炭消费主要分布在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制造业两大工业门类。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占全部煤炭消费的比重从1995年的31.8%上升到2005年的48.7%,提高了16.9个百分点。我国近一半的煤炭消费在火力发电行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表现为煤炭消费比重增加的趋势。

     3、企业数量分布。总体上看,我国煤炭工业生产厂家自2003年以来,数量不断增长。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共有原煤、洗煤企业4633、951家,比1995年分别增加了50.7%、110.4%。从原煤企业数量变化情况看,可分为两个阶段,1995-2002年为减少阶段,2002-2005年为增加阶段,2005年厂商数量增加的最快。2003-2005年,洗煤生产厂家表现出比较快速的增加,占全部原煤生产厂商的数量比从1995年的14.7%,提高到20.5%,提高了5.8个百分点。原煤、洗煤企业数量基本上在2002年或2003年以后才表现出增长趋势。

     4、地区结构。(1)生产厂商地区分布。原煤的生产厂商数量在增加。山西共有1091家原煤企业,厂商数量位于427至663家的地区有湖南、四川、河南,100至300家的地区包括江西、辽宁、福建、陕西、山东、内蒙古、贵州。50至100家的地区包括甘肃、湖北、新疆、黑龙江、吉林、安徽、河北、云南,其余地区低于35家。洗煤厂商数量也在增加,2005年比1995年增加了499家,由452家增加到951家,增幅为1.1倍。(2)产品地区结构。1995至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地区排名提高幅度最快的是内蒙、贵州和陕西,分别由1995年的第6、15、11越增到第2、5、4位,降低幅度最多的是黑龙江、山东和辽宁。山西省一直保持全国排名第一的位置。

     煤炭工业结构分析

     1、总体生产规模。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原煤、洗煤的平均生产规模,分别从1995年的26、35万吨扩张到2005年的39、45万吨,比1995年提高了49%、28%。1995至2003年原煤和洗煤的平均生产规模处于上升阶段,但2004年开始下降并延续到2005年。洗煤平均生产规模要高于原煤。

     2005年,4633家原煤生产企业中,生产规模在10万吨以下的企业数量和产量分别占58.9%、7.4%,10至100万吨的企业分别占36.3%、22.7%,100至300万吨的企业占2.9%、11.2%,300万吨以上的企业各占2.0%、58.8%;3000万吨以上的企业共有9家,1000至3000万吨的企业有26家。

     从原煤生产企业的厂商数量的变化情况来看,发展最快的是2000万吨以上的厂商,比1995年增加了14倍,其次是100至300万吨企业,比1995年增加了2.4倍,500至1000万吨的企业比1995年增加了94%,10至100万吨的企业数量比1995年增加了84%,这些规模水平的企业数量发展指数高于原煤的总体厂商数量发展指数(为51%)。

     从原煤规模水平产量增长指数的变化情况来看,原煤总量增长了1.3倍,2000万吨以上的原煤产量比1995年增加了14.8倍,其次是100至300万吨企业,比1995年增加了1.2倍,500至1000万吨比1995年增加了84%,10至100万吨的企业产量比1995年增加了89%,300至500万吨产量增加了24%,10万吨以下的企业产量比1995年增加了67%。

     2、地区规模。2005年全国原煤开采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为39.4万吨。从各地区原煤的平均开采规模来看,江苏以313.1万吨的平均开采规模名列第一,其次是宁夏和内蒙,平均规模分别为161.9、119.3万吨,而总量第一的山西以40.3万吨的开采规模位居第11名,只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不到1万吨。生产规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有江苏、宁夏、内蒙、安徽、黑龙江、河北、山东、陕西、甘肃、辽宁、山西。

     2005年全国洗煤开采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为45.7万吨,比1995年增加了28%。从各地洗煤的平均生产规模来看,江苏以170.7万吨的平均规模名列第一,其次是安徽和河北,平均规模分别为102.8和101.5万吨,而总量第一的山西以52.4万吨的生产规模位居第8名,只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7万吨。企业平均生产规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有江苏、安徽、河北、辽宁、黑龙江、新疆、山东、山西、河南、甘肃。

     生产规模分析

     1、总体集中度。根据有关资料,美国前四位煤炭企业的年产量超过了4亿吨,市场份额为43%,澳大利亚1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就达到了21%,而我国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前4位煤炭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为10.1%,产量仅为1.84亿吨,远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

     煤炭企业数量较多,1995至2005年前4、8位集中率基本稳定在10%和17%左右,前20、50、100位集中率呈现略有走低但减少幅度不大的趋势,前N位优势规模扩张幅度均略低于总量增长幅度。尽管2005年洗煤前4、8位集中率比1995年小幅走高,但在2001年、2002年达到25.6%和37.2%的高点之后,开始逐步降低到22.3%、32.5%。洗煤前1、4、8位优势规模扩张幅度高于总量增长幅度,尤其是首位企业更大幅度超过总量增长速度,呈现与原煤生产截然不同的态势,但20位以后企业增长幅度则低于总量扩张幅度。这说明洗煤企业初步具备了向规模优势企业积聚的能力,而原煤生产的规模凝聚力还有很大差距,这主要是因为前1位企业规模扩张幅度大大低于总量扩张幅度,拉低了首位、前4位企业集中率,在2004年以后开始体现出优势企业扩张的欠缺,而在2000-2004年则优势企业扩张幅度快于总体扩张幅度(首位企业除外)。优势企业扩张弹性系数的变化,基本上反映了集中率的变化特点。

     2、地区集中度。1995-2005年,从各地区原煤第一位企业竞争力来看,陕西、山西、山东名列三甲,前四位企业竞争力则为山西、内蒙、山东;洗煤第一、四位企业竞争力排序则为山西、河北、山东。

     注:本文分析的数据范围参见2006年5月16日作者在上海证券报《从焦炭行业看我国工业经济结构问题》一文,集中度指数也请参考相关内容。煤炭行业消费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能源总量构成取自中国统计摘要2006。
 
 

(来源:上海证券报)

编辑:越翎

[责任编辑: system]

相关阅读: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