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防止经济陷入长期衰退,美联储、日本银行、英格兰银行、瑞士央行和欧央行,相继把政策目标利率降至零附近,并采取了以扩张资产负债表为特征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创新多种信贷工具的基础上,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向市场提供流动性。主要中央银行采取零利率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目的,一是在金融体系快速去杠杆化进程中,保持货币供给基本稳定,降低中长期利率,避免发生严重通货紧缩;二是在信贷市场局部、暂时失效情况下,直接替代部分市场融资功能,避免因信贷短缺而导致危机向实体经济扩散。
目前来看,在大规模财政政策的配合下,零利率下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取得了初步效果,稳定了价格预期,避免了“大萧条”式衰退的发生。特别是第二季度以来,随着金融市场趋于稳定,股市大幅回升,信贷紧缩有所缓解,大宗商品价格回暖,全球经济衰退明显减速,物价降幅逐步趋缓,市场风险偏好和信心提升。很多政府和国际组织都已作出危机最坏时期已经过去的判断,并预测全球经济将在2010年前后开始复苏。
但是,零利率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面临着诸多约束。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虽然有所好转,但私人部门去债务化的过程仍在缓慢进行,实体经济依然脆弱,消费和就业等领域的恢复仍不确定。与此同时,部分经济体财政赤字快速上升,随着国债供给压力的加大,长期国债收益率可能进一步升高,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和经济复苏构成威胁。大量购买中长期国债的量化宽松政策,短期来看有助于降低长期国债收益率,但较长时期来看对长期利率的影响并不明显,力度把握不好还会引起对中长期通货膨胀和汇率稳定的担忧。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面临着“维持较低国债收益率以促进经济复苏”和“稳定币值以维护国家信用”的艰难抉择。
[责任编辑: 邵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