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大陆经济  > 正文

央行:三方面把握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机制

2009-08-06 14:03 来源:中国证券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中国人民银行5日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目前部分国家的政府和央行已开始研究包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内的危机应对措施的退出策略。一是关于退出时机和力度的把握。理论上,退出应以危机的影响基本消除、经济恢复增长为前提。但实践中,需要对退出时机和力度作出准确的判断。否则,政策退出过快,可能给复苏带来压力;退出过慢,则可能引发新一轮资产价格泡沫和恶性通胀。二是关于退出工具的选择。除逐步缩小应对危机的数量型工具规模、适时运用常规工具外,也可以考虑创新其它工具,以保证在经济复苏时既可以较快地回收大量流动性,又不会使信贷市场发生较大波动。三是关于货币政策与财政等其它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及主要经济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应避免政策效应的漏损,或以邻为壑政策对其他经济体的损害。

  2008年9月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防止经济陷入长期衰退,美联储、日本银行、英格兰银行、瑞士央行和欧央行,相继把政策目标利率降至零附近,并采取了以扩张资产负债表为特征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创新多种信贷工具的基础上,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向市场提供流动性。主要中央银行采取零利率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目的,一是在金融体系快速去杠杆化进程中,保持货币供给基本稳定,降低中长期利率,避免发生严重通货紧缩;二是在信贷市场局部、暂时失效情况下,直接替代部分市场融资功能,避免因信贷短缺而导致危机向实体经济扩散。

  目前来看,在大规模财政政策的配合下,零利率下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取得了初步效果,稳定了价格预期,避免了“大萧条”式衰退的发生。特别是第二季度以来,随着金融市场趋于稳定,股市大幅回升,信贷紧缩有所缓解,大宗商品价格回暖,全球经济衰退明显减速,物价降幅逐步趋缓,市场风险偏好和信心提升。很多政府和国际组织都已作出危机最坏时期已经过去的判断,并预测全球经济将在2010年前后开始复苏。

  但是,零利率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面临着诸多约束。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虽然有所好转,但私人部门去债务化的过程仍在缓慢进行,实体经济依然脆弱,消费和就业等领域的恢复仍不确定。与此同时,部分经济体财政赤字快速上升,随着国债供给压力的加大,长期国债收益率可能进一步升高,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和经济复苏构成威胁。大量购买中长期国债的量化宽松政策,短期来看有助于降低长期国债收益率,但较长时期来看对长期利率的影响并不明显,力度把握不好还会引起对中长期通货膨胀和汇率稳定的担忧。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面临着“维持较低国债收益率以促进经济复苏”和“稳定币值以维护国家信用”的艰难抉择。

[责任编辑: 邵磌]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