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2月28日讯 中国社科院今日召开发布会发布《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2)》和2013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李闽榕在发布会上表示,十六大以来全国各省市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其中,2011年北京、上海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以及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均超过50%。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李闽榕在发布会上就《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作主题报告时表示,十六大以来全国各省市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十六大以来我国各省市区始终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地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从“快字当头”到“好字优先”,使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三次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大部分省市区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下降趋势明显,但这种明显是在总量增加的基础上的比重下降,是一种积极的下降。第二产业稳步发展,2011年全国有20个省份的第二产业的产值占GDP比重超过了50%。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无论是第三产业产值,还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都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其中2011年北京市、上海市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以及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都超过了50%,像发达国家都在60%,甚至70%以上,北京、上海、天津的发展水平在这方面差距在明显缩小。
二是各省市区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创新投入,取得了积极成效,科技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进一步显现。在科技创新带动下,各省市区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与生产都取得了迅速增长。2011年与2008年相比,新产品的平均产值几乎增长了一倍。
三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呈现出更加注重区域优势与区域特色。如北京、上海两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下降迅速,但是产业结构得到了明显的优化,一些高耗能与污染较重的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有的转移了,有的是关闭了,着力发展了第三产业。(中国网财经中心)
[责任编辑: 王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