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能源价格改革有望在成品油和天然气领域率先突破。
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发改委正在研究油价形成机制的改革方案,计划缩短调价周期,同时取消4%的调价幅度,使定价机制更加灵活,该涨就涨,该降就降,更加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动。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彭森此前接受采访时说,新定价机制可能在两会后适时出台。而天然气价改试点的推开也有望在两会后迎来窗口期。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和专家认为,今年能源改革步入深水区,在抓住时机推进能源价改的同时,还应同步推进能源体制、财税等相关改革,其中能源市场准入改革最为关键。
提速
能源价改迎来较佳时机
从天然气价改试点、居民阶梯电价改革,到重点电煤价格并轨、大用户直购电试点扩大,2012年中国能源领域市场化定价改革可圈可点,今年这一进程有望提速。
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推进价格改革,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而把今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考虑的各方面因素之一就是“理顺能源资源价格需要留出一定空间”。
国家发改委5日提交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指出,今年将稳步推进价格改革,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实施天然气价格改革;组织实施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方案;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和可再生能源电价政策,推行居民阶梯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加价,试行居民阶梯气价;改革铁路货运价格形成机制。
“去年能源领域实施了包括成品油定价机制在内的一系列改革,但这都属于‘半桶水’,并没有彻底改革到位,所以需要继续推进。而由于存在补贴和人为压低,我国大部分能源价格偏低,价改的结果往往是涨价,最终必然通过成本传导带动CPI上涨。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一提法,表明今年的能源改革将加快速度,这也是污染问题倒逼的结果。”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郁松也认为,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尤其是物价形势是影响我国能源价格改革进程的重要因素。如在2003年之后国际油价持续大幅上涨过程中,为减少油价上涨对国内的冲击,我国曾多次对成品油价格进行了有控制的调整;在国内物价涨幅较高的时候,多次暂停调整水、电、油、气的价格。对资源性产品价格进行有控制的调整虽然有助于缓解短期物价上涨压力,但也弱化了价格信号在调整供求方面的作用,从长远看,也不利于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推进。
在他看来,今年CPI预期目标比去年要低,而又高于去年实际值,这说明今年物价上涨的压力比去年初估计得要好一些,而且去年国际能源价格发生了一些较大的变化,特别是煤炭价格的暴跌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在供求关系总体比较宽松、主要能源产品价格水平相对还可以接受的背景下,应抓住这个好时机推进能源价格改革,这对增加供应也有正面作用。
破冰
油价新机制取消4%调价幅度
在中国的能源价格改革中,最受关注的无疑是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
目前中国所实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颁布于2009年5月,主要内容是当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现货价格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涨幅或跌幅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截至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已调整了24次,其中15次上调,下调9次。
“这个机制现在看来有明显的缺点,一是周期太长,22个工作日再加上节假日就是一个月的时间,现在国际的油价是每一天都在变动,时间长就不能够及时地反映国际油价变动的情况。二是油价变动幅度要达到4%,这也造成国际油价变动不能够及时反映到国内的成品油价格上来。”张平坦言。
据他介绍,发改委正在研究油价形成机制的改革方案,一是计划把周期能够调的更短一些,以适应国际油价频繁变动,二是准备取消4%,按照一定的周期该调就调,不管达没达到4%,该升就升,该降就降,使油价定价机制更加灵活,更加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动。
息旺能源分析指出,发改委主任的表态除了明确未来调价周期将缩窄到10天或更短外,还表明了未来成品油调价将常态化。国内定价机制或将参考每两周原油变动的幅度来适当调整国内的成品油价格。不过预计有个最高或最低的调幅限制,避免价格传导过快及舆论压力。
“除了缩短调价周期和调价幅度,还应从改革挂靠地点、让企业自动调价等方面进行进一步完善。这样才不会出现调价时的滞后问题。”林伯强认为,若未来国际油价无剧烈波动,两会后有望推出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彭森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新的油品定价机制已确定大框架,可能在全国两会后适时出台。
而同样在两会后有望迎来窗口期的还有新一轮的天然气价格改革。自2011年12月26日,广东、广西两地启动天然气价改试点以来已一年有余,“目前正在总结两广试点的经验,下一步将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这一定价机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助理高世宪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统一实施的天然气价格改革只是解决门站价格的问题,还暂时不会直接联动到终端销售价格。“城市配气更多还是根据各个城市特点的情况来决定。城市特点不同,承受能力也不一样,用气结构也不一样,如果统一推的话就比较难,没法执行”。
全国政协委员,新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则建议,天然气价格改革要循序渐进、区别对待,要给下游企业和终端用户留出成本消化和传导的空间,同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采取差异化价格。
“中国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今年将加快步伐,但仍将逐步推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周吉平表示。接近发改委的消息人士也证实,本来年初上述能源价格改革就要推出,但后来因故推迟,在今年两会相关部委调整完结之后,将适时出台。
攻坚
能源体制等配套改革同步推进
“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不仅仅是调价机制的改革,还有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我们要特别重视价格形成机制,明确怎么去界定成本,怎么形成更好的竞争。”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认为,单纯的价格改革还远远不够,要真正实现市场化,还要从根源上也就是从能源体制上动刀。
近年来,能源产品价格改革的问题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但总体进展仍相对缓慢,还有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主要的无疑是垄断。邓郁松建议,针对不同资源性行业的特点,进一步推进相关行业的市场准入改革,在可以引入竞争的领域和环节,引入新的市场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和强化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减少所有制等方面的要求。
一位担任地方能源集团负责人的全国政协委员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对于石油天然气行业而言,“三桶油”不仅是对民营企业,对地方国企也存在突出的不公平竞争的现象。自身管理的红利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是能源行业垄断企业的一大弊端。
王玉锁呼吁,同步推动天然气价格改革和天然气行业改革,放开上游天然气进口限制,允许各类资本参与国际市场气源采购,以充分利用当前国际市场相对低价的气源,分摊气价改革给用户带来的成本上升。
电力行业存在着同样的情况“输配环节属于垄断环节;发电环节和售电环节是竞争环节。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将输配环节和发售电环节分开,这个改革现在被卡住了,但是这个改革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全国政协委员、中电投集团公司总经理陆启洲称。
全国政协委员、电监会副主席王禹民最关心的也是电力体制改革,“今年会探索输配分开,做到负责送电的不卖电,负责卖电的不送电。企业和居民用电就好像卡车上高速公路,上哪段就交哪段的钱。为了限制大集团的电力价格垄断,各区域的发电企业的发电容量要受限,我们不会允许某个城市只有一家集团供电。”
事实上,这一问题已引起了重视,2013年的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明确能源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深化能源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文件也正在国家能源局层面修改完善,但目前各方争议还比较大。
[责任编辑: 王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