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您带来什么议案提案?”陆续到会的代表委员常被这样问。记者提前探营,拿到了223份准备好的提案议案,从中捕捉到代表委员履行职责、参政议政的一些新信号。
从交通拥堵、垃圾围城等,到资源紧缺、十面“霾”伏的“大城市病”困扰每个市民;从对看病难看病贵“吐槽”,到每所医院平均每年暴力伤医20余次,一些领域矛盾集聚,在社会变迁中集中爆发,成为改革新的“硬骨头”。
百余份议案提案中,至少有16份涉及到治理大城市病的方方面面。“污染转移就能治大城市病了吗?治病需要区域互利、不留自留地的系统药方。”全国政协委员唐子来说,治水治土治大气“立体治污”,“龙头城市”发挥“知识门户”作用,协同、跨界应成关键词。
“重病”往往病因复杂。例如,医患关系紧张,就是源于“以药养医”弊端未消、患者“等不及”心态增加紧张气氛、资源配置不平衡等诸多“病灶”。9份关于医改的提案议案就分别指出,缓解医患矛盾既应重视患者,让医保成为公立医院补偿渠道,改变资源不均衡现状;也保护医生,袭医纳入刑法,制定医疗机构安保条例。
“农民工”一直是两会的热点“老群体”。记者拿到的近200份提案议案中,有15份专门就农民工权益保护建言献策,内容涵盖户籍改革、异地医疗、子女教育、住房、培训、婚姻、职业病等多个领域,围绕如何让农民工在城市里留得下、待得住、有钱赚展开。
针对农民工的建议提案,已经从原来的要求提高物质待遇为主,变为以提高“幸福感”为主。“农民工需要的不仅仅是工资,要提高农民工的幸福感,让城市常住人口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全国人大代表辜胜阻说,农民工不改变户籍、持有居住证就应当可以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