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大陆经济  > 正文

楼继伟:简单提高个税起征点不公平

2014-03-06 15:51 来源:羊城晚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楼继伟答记者问 新华社发

  6日上午9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副部长张少春就“财税体制改革和财政工作”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楼继伟说,为逃避房产交易20%个人所得税,有人假离婚,“如果一个政策出来,造成一些人间的悲喜剧,这个政策肯定是有缺陷的。”他透露,这将与调高个税起征点等问题一起,通过今后的综合税解决。

  “营改增”今年继续进行

  记者:今年财政部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都有什么具体的考虑?

  楼继伟:今年的预算报告与往年有所变化,审查预算的重点从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一些语言也更清楚、明白,上面加了很多注解。今年要进行税制改革,“营改增”继续进行。我们正研究资源税,还要推进环保税的立法,推进房地产税的立法,正在研究的是消费税范围和税率作适当调整。

  记者:十八项税种当中,人大立法的只有三项,其他都是以国务院条例形式来执行,以条例形式来征税是否合法?

  楼继伟:共和国刚成立时,有很多税种,后来学习苏联,几乎把所有的税都取消了,就变成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上缴利润为主。留下的几个税,也在“文革期间”准备作为资产阶级的尾巴割掉的。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时,我国的税种是非常少的,那时基本依靠企业上缴利润。我们几乎要从头开始建立税制。1985年,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给予授权,授权国务院在体制改革期间可以通过税收条例的形式,推进税制的改革。到目前为止,这个授权并没有收回。因此,国务院用条例的方式进行税制改革以及包括执行这些税制,是合法的。

  这种方式有它的弊端,也有它的好处。好处是我们要比较快地建立起我们的税制,但是也有弊端,带来一些税收的随意性,比如有一些地方千方百计地向中央政府争取税收优惠,或者说随意减免税,这与不是“税收法定”原则有关。所以,人大逐渐收回了一些立法权。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规定,要落实税收法定原则,今后逐步把这些税收条例要改成立法。

  税收优惠政策过多过滥

  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清理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原则上不再出台新的税收优惠政策,请问这是基于哪些考虑?如何贯彻落实?

  楼继伟: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公平竞争,统一市场。如果各地都搞税收优惠的话,那么就不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而是优惠政策起决定性作用。

  各地出台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过多过滥,造成了不公平竞争。其实各地也很苦恼,他们想吸引一些投资,邻省有优惠,他要是不搞优惠的话,投资就不来了,竞相攀比,造成了秩序的混乱,所以应该清理。

  现在已经规定的,比如经过国务院批准的区域性优惠政策,有时限的,到时限要解决;没有时限的,就定时限;没有经过批准的,一定要取消。中央统一规定,地方自行清理自己出台的优惠政策。

  记者:中国有不少家庭为逃避20%的个人所得税,卖第二套房时先离婚。这20%的税该交吗?为何出现假离婚逃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楼继伟:在很多国家征收财产转让个人所得时,他给予不同的便利,比如说你再买一套房时,原来的转让所得部分可以抵税基等。我们目前由于是分项征收的个人所得税,这种政策在目前税制之下还比较难以选取。至于说到因此有人就离婚,我是认为,如果一个政策出来,造成一些人间的悲喜剧,这个政策肯定是有缺陷的。

  我们不是按家庭征收个人所得税,下一步改成综合所得税时要考虑。

  努力推行综合税制改革

  记者:财政部将采取哪些措施,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问题?有政协委员提出,建议上调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是否还有上调空间?

  楼继伟:中央与地方职能的划分,是一个国家治理的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财政问题,大部分国家都是通过立法来解决。

  我们要把分项征收改成综合所得税,现在简单地提高起征点的做法并不公平,不能体现每个家庭的差异。一个人一个月挣5000元,自己生活还不错,但是一个人挣5000元,还要养一个孩子,那就很艰难。

  实行综合所得税时,就不是这样了,要把你所有的收入综合计算,同时考虑你的支出,包括基本支出,也就是说你有没有赡养、抚养方面的负担,你有没有再教育的需求,当然这个需求是实现的需求,你说有需求不行,你得交了培训的学费。你有没有住房贷款的按揭,这些可以抵扣。当然,你三套房子可能就不给你抵扣了,你自己基本需求的那一套给你抵扣。这样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起征点的问题了。

  大部分实行综合所得税的国家,基础起征点是很低的,不是3500元,一些国家折算到中国的货币来说可能是350元,但是这种扣除之后会区别不同的情况。所以简单地提高起征点,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已经在努力,通过实行综合、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来解决这些问题。

  记者:收入分配改革会有什么举措?

  楼继伟:有时候,大家理解收入分配就是国家多征点税,然后给各方面去补贴。其实,那个做法并不是关注起点的公平。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比如推进异地高考,这些都属于收入分配范畴。

  张少春:财税改革中,在再分配领域,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将筹集到的公共财政收入,更好地保障民生,调节不同阶层的收入。

  就业是我们最重要目标

  记者:今年GDP增长的目标大约是7.5%左右,有人说,这个增长速度还是太快,如果要实现7.5%的增长,就可能要再次依靠大量发行债券等来实现,楼部长会否担心这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楼继伟:总理在阐述去年的经济工作和今年的经济工作时,是用多个指标来描述的。GDP与就业、物价紧密相关,GDP如果增长快一点,物价就可能涨得更高,就业要好一点。

  今年的目标仍旧是“三个一”,而且都用了“左右”的提法。比如说今年的GDP增长不是7.5%,是7.3%、7.2%,算不算7.5%左右呢?也可以算。但是我们的就业目标是1100万,能不能实现1300万呢?很有可能。所以就业是我们最重要的目标。为什么可能?去年就业贡献最大的,一个是小微企业,一个是服务业。服务业去年占GDP的46%,第一次超过了制造业,服务业容纳大量的就业。今年我们继续在实行营业税改增值税,还研究将生活服务业、不动产业、金融服务业纳入增值税的范围,服务业将有更大的发展。

  我们相信,只要货币政策守得住,物价也不会上去,因此GDP的增长是在7.5%左边还是右边,左边多少、右边多少,并不是特别重要,重要是就业。我们的指标已经是个综合的指标了,总理也做了很清楚的解释。

  专项转移支付压缩难做

  记者:去年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简政放权的要求,财政部也下放了一些审批权限,一些部门机构不能再乱收费了,使得财政部掏钱的地方可能有所增加。另外,中央又要求遏制浪费,缩减“三公”经费,财政部今年的预算工作可能也面临新的课题,这样的变化对财政部来说增加了哪些难题?作为财政部长,工作上有哪些苦恼?

  楼继伟(笑):下放一些审批权限、取消一些行政性收费、压缩“三公”经费等,这对于财政部来说是个好事,我们没有苦恼,我们一直期望这样的,这是财政工作最好做的时候。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最难的时候,因为大家对财政改革期望很高,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给财政部门下的任务,要完成这些任务要触动既得利益,比如专项转移支付要压掉三分之一,从220项压到147项。压这些专项不容易,工作比较难。当然还有一些类似的利益调整的问题,这些比较难。我们一定迎难而上,把这些问题解决好。

  预算公开难度来自技术

  记者:消费税如何展开?涉及到一些利益的调整时,预决算公开中,会碰到哪些阻力?

  楼继伟:现在还没有调整消费税的条例,只是一些设想,首先要环境友好,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那些物品,要加税,然后一些奢侈品要加税。可能的话,还不仅仅是从生产环节,从批发和零售环节也可以征收消费税,比如说烟草,在生产环节征收,在最终接近零售的批发环节也征收烟草消费税。油品,除了出厂征收,也可以在加油站征收,很多国家都在加油站征收。

  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说,你要请客人进来看看你的房子,首先你是不是要打扫一下?220项专项转移支付都公开,是不是应该先把不合理的削减下来?所以有个逐步的过程。有的是完全同类项,要合并;有的效果不是很明显,能不能取消?我们首先清理,再公开。

  各个部门有各个部门公开上的一些难处。根据预算法的要求,各个部门的预算是各部门编制,各部门执行,各部门去公开,都有一个大家要清理规范的过程。我都理解,而且我们也跟他们一起努力,并不是说有特别大的阻力,而是说怎么做好的问题。

  张少春:预算公开有难度,难度的主要方面来自于工作量和技术。按照目前的预算科目、预算报表,公众需要公布的这部分不能自动集合起来,没有这个科目。下一步要逐步公开,就要从预算的基本技术制度设计好,让大家看得懂,能找得出来,所以工作有难度、有压力。羊城晚报特派北京记者 尹安学

[责任编辑: 杨丽]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