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大陆经济  > 正文

马航事件引发红眼航班关注度 低成本航企受牵连

2014-03-12 09:03 来源:证券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分析人士表示,今后人们为了降低出行成本选择红眼航班的几率会大幅度降低。

  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继续牵动着亿万人的心,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也非常明显。马航飞机失联事件发生后的两个交易日,即3月10日和3月11日,A股航空板块累计下跌5.26%。

  “整个大盘周一走势都不好,两市A股只有不到190只股票上涨,超过2100只股票下跌,行业板块全线飘绿。从航空行业来看,基本面比较稳定,板块表现不好部分原因肯定来自于马航飞机失联事件。”一位分析人士告诉记者,该事件对旅游板块也会带来一些影响,尤其是主做境外旅游的上市公司,像中青旅、众信旅游等均有马来西亚旅游业务。众信旅游股价下跌非常明显,周一下跌接近8%。

  关注MH370失联事件的同时,这件事情也为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思考:“虽然到目前为止,造成该事故发生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是在空防、检查证件的有效性等方面,国家一定会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国内一家航空公司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除此之外,夜间飞行的航班即红眼航班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有航空业内分析人士告诉记者,今后,航空公司的红眼航班客座率肯定会受到影响,同时,国内的低成本航空公司可能会受到牵连。大多数人的观念是价格贵的是好的,加上人们对低成本航空公司的认知度还不太高,消费者会更偏向于选择大型的航空公司。

  红眼航班受影响

  失联事故发生后,红眼航班成为关注焦点。

  据了解,红眼航班是指航空公司正常安排的夜间飞行航班。一般是为了提高飞机利用率,航空公司利用夜间飞机空闲时间安排飞行,以便降低航班成本。夜航的地面工作和正常航班一样,需要所有部门的配合。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能见度在两公里之下时,就会将跑道两侧的导航灯亮起,开始按夜航标准来进行管制工作。

  “马航飞机失联事件放大了人们乘坐飞机的风险,人们为了避免风险会选择乘坐汽车和火车代替飞机,或是取消旅游计划。尤其是红眼航班,今后人们为了降低出行成本选择红眼航班的几率会大幅度降低。” 国内一家航空公司人士表示。

  不过,上述人士告诉记者,对于所有的航空公司来说,红眼航班是一个常态,对红眼航班安全性的要求与正常航班是一样的。通常不会出现因为是红眼航班,信息沟通便不及时的情况,二者没有必然关系。

  其实,从航班编排上,有时是需要红眼航班的,比如时差问题,起飞地是半夜,降落地正好是当地的白天时间。从旅客角度来说,设置红眼航班很有必要,尤其是商务人员,因为工作的因素需要连续飞多个地方。

  据他介绍,安排航班与航空公司以及机场的时间安排有关,比如上海虹桥机场是有宵禁时间的。再者,市场有无这个需求、机场的保障能否跟上很关键。“航空公司安排飞机、航班会考虑到收益问题,飞机运行15个小时肯定比运行8个小时的收益多。航空公司会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量让飞机多飞。不过,夜晚时间,我们的很多飞机晚上都趴在北京市、上海市的机场里,运行的话也仅有20%左右的客座率,收益不好就不会运行。”

  低成本航空公司被牵连

  “红眼航班本身就是航空公司降低成本的一种方式,飞机使用率越高,边际成本越小。一般来说,低成本航空公司为了维持收益,会增加红眼航班。”中投顾问交通行业研究员蔡建明告诉记者。

  马航飞机失联事件带来的后续影响将会是长远的。“虽然安全是低成本航空公司和传统航空公司最基本的要求,乘客不需要担忧这个问题,但是国内消费者对低成本航空公司的认知度还不太高,低成本航空的发展也没有形成气候。从消费者的心理来看,今后,乘客会更偏向于选择大型的航空公司。”上述分析人士认为,相关部门肯定会对航空公司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日常检修、身份检查等,提高航班飞行过程中的安全系数。

  他同时指出,从去年年底开始,民航局也审批了多家航空公司,今后可能会放缓审批筹建航空公司的步伐。“航空领域不仅民营资本愿意参与进来,地方政府也很热情。整个航空市场从去年开始也在逐步发生一些变化,航空供需的结构也在变化,给新兴的航空公司也会带来压力。新设的航空公司憋了很多年开始运行,当然希望飞机多运行,增加收益。只是,经验肯定略有不足,出现安全风险的几率偏大。”

  本报记者 胡仁芳

[责任编辑: 杨丽]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