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 (记者王姝)昨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审计发现91.4亿元资金未收缴入库。
其中包括国家发改委委托所属企业管理的20年前已取消的国家轿车零部件横向配套基金本金和清收款(含资产)10.26亿元,此外,还有财政部参股的创业投资基金收益1.38亿元;财政部同意农业银行从受托处置资产收入中留用的委托手续费和超收奖励79.52亿元,电网经营企业从农网还贷资金收入中留用的手续费2400万元,未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查处
112起案件系“串案”“窝案”
报告指出,通过审计共发现并移送涉嫌重大违法违纪案件314起,涉及1100多人,“这些案件主要发生在行政管理权或审批权集中、掌握重要国有资产资源的部门和单位”。
314起案件呈现群体性腐败突出、“代理”作案新特征。112起(占35.7%)是“串案”、“窝案”,涉及760多人,其中31起案件有主犯的近亲属参与;作案手段隐蔽,80多起发生在股权转让、招投标、资格申请、投融资等业务中,一些涉案人有意培植利益关联方“代理”作案,如将原可按正常程序开展的行政审批等事项,指定中介方介入协助,从中介方获得利益回流。
而且,314起案件还透视出权钱交易收益远期化新变化,如有的在位时只“帮忙”不收礼,待离职后再兑现,有的将部分违法所得投入公益事业树立“道德”形象,或谋求政治地位。
整改
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3900多亿
报告指出,去年审计报告指出的问题,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部署整改,整改后促进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等3900多亿元,纠正违规征地用地50多万亩,制定完善制度1900多项;审计署发现的175起涉嫌违法违纪案件移送有关部门查处后,已有1200多人被依法依纪处理。
变化
报告多处点名“曝光”违规单位
对比过去两年的审计报告,昨日的报告字数最多,达13268字,较前年多出近2000字。梳理发现,除了中央单位部门,对于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的违规情形,此前各年度报告很少点名通报,但昨日的报告,通报问题时多处点名通报“举例说明”。
例如审计发现,“一些地方政府自行出台招商引资财税优惠政策,部分财政资金投向不符合相关规定”,报告举例:辽宁省和大连市向大连海昌集团有限公司和锐阳(大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拨付的支持并购海外科技型企业补贴2.68亿元,实际用于收购法国的14个葡萄酒庄园。
“点名通报,更能发挥审计的震慑作用,督促整改”,审计署特约审计员、湖北审计局副局长叶青对新京报记者说,昨日的报告字数增多,一方面原因就在于大量实名通报的违规实例。
叶青认为,本月初至昨日,审计署已接连发出了对11家央企的审计报告、对3个金融机构的审计报告,“2003年、2004年曾有一次审计风暴,引发国内外关注。在十八大后反腐全面提速的大背景下,今年则相当于一次审计飓风”。
■ 焦点
审计1 中央财政
证监保监预算超标安排福利
中央财政管理审计结果显示,批复的部门预算中个别事项不合规,如批复的证监会、保监会、社保基金会部门预算中,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4%安排职工福利费,超过中央在京部门标准;资金分配中超范围、超标准,如国家发改委在“重点节能工程”专项中,超范围安排地方发展改革等部门车辆购置补助2.18亿元。
此外,资金申报中虚报冒领,“成品油价格补助”等6个专项资金有18.59亿元被骗取套取。
[责任编辑: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