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大陆经济  > 正文

奢侈品牌集体撤离 上海外滩逐渐失宠

2014-08-07 08:46 来源:央广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记者高敏 实习记者杨玲)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说到上海外滩,您会想起什么?繁华时尚、奢侈品林立?但是如今上海滩却遭遇众多奢侈品牌抛弃。

  先是HUGO BOSS最早离开,D&G、百达翡丽、宝诗龙紧跟着纷纷撤离。随后,入驻近10年的Giorgio Armani旗舰店也撤离了外滩。

  对于这样的状况,在香港做奢侈品生意多年的刘小姐并不意外。她告诉经济之声记者,很多店面要拿出营业额的百分之二三十交房租,虽然奢侈品本身利润高,但整体购买下降,品牌又不能把档次降低,宁愿不做,减少店面降低成本。

  刘小姐:从他的营业额来抽的,20-30的,很厉害的。从国际市场来说,对它影响力不大,因为它的利润很厉害,一个包包你说多少钱,它现在卖几万块,十几万都有,但是现在消费零售还是差了,很多人的购买欲没有那么强了。

  外滩的确人气高,不过高的是游客,而不是奢侈品目标客户,很少有游客会在外滩奢侈品店大手笔购物。华业地产副总裁陈云峰表示,低收入、高成本,撤离外滩是情理之中。

  陈云峰:传统的商圈确实资金会相对比较高,他可能就不会轻易答应这些奢侈品牌开出的条件,一些新的商圈肯定是在租金政策上非常优惠,甚至有些的品牌还要贴装修费。那为什么商业地产会这么做呢,因为主要是一线品牌都进入了,像国际的二线啊、国内的一线啊,大家就会进来了,这里就会有一个微妙的招商次序在里面。这个购物的业态领域呢,如果你要是招奢侈品的话,可以这么说吧,几乎是不挣钱,甚至还要亏一点钱,但是整个地段的价值就提升了,相当于你是一个高档的商圈嘛,它把你整个的综合体的物业价值也会提高了。特别是写字楼的租金,包括五星级的酒店进入,你就为他们打开了一个方便之门。

  陈云峰说,对强势的国际一线品牌,其他新商圈肯定有优惠。

  陈云峰:每一个商业地产在招商的时候,你首先要选好自己的区位,赞助商圈。另外一点,你整个购物中心的规划和设计,要符合国际化的要求。另外还有一点,你的运营管理的水平一定要特别高,必须是统一管理的,不可能是散售的。

  有奢侈品业内人士说,奢侈品推广必须高大上。

  业内人士:别说是奢侈品店,很多专卖店的人流和客流都在减少,奢侈品不可能是一个很低端的市场去做形象推广,它需要很高大上的一些地段,包括国贸、新天地这样的商圈,这样的商圈它的租金是昂贵的,但是新兴的商圈也会有一些风险,就是这个商圈还没有培育起来。其实奢侈品并不是一个刚性需求,中国看似有旺盛的需求,但真正购买奢侈品的人群还是非常小众,人群还比较少。

  中国市场上一度非常强劲的奢侈品消费流,正在降温。

  根据世界排名第一的奢侈品巨头路易威登公布的2014年二季度财报,公司销售增速只有1.3%。

  从中国奢侈品市场规模来看,2011年同比增速高达30%,2012年便大跌到7%,2013年同比只增长2%。财富品质研究院的周婷介绍,到实体店买奢侈品的消费者正在越来越少。

  周婷:他们通过线上,互联网快速进军了奢侈品行业,同时在颠覆着行业的整个发展模式。线下产业链的主要功能就是让客户在这里了解产品体验产品。当互联网迅速进入奢侈品零售渠道以后,实体店面的存在比例会越来越小。去年中国人买走了全球将近一半的奢侈品,而且73%是在境外发生的。

  专家点评

  财经评论员陶跃庆:奢侈品消费的降温是可以预期的。首先,现在反腐力度非常大,三公消费减少了很多,很多人可能在这个方面必须有所克制。一方面,送礼的人少了。另一方面,很多人用三公消费的这种渠道也越来越少了,所以这一块的消费就降下来了。再有一个,境外的消费越来越多,因为考虑到国内的奢侈品相对比较贵,而且大家对国内奢侈品的真实性也有所顾及,既然在国外能买到一个真实的,又能够很便宜,那为什么不到国外呢?还有一个就是网络的兴起,网络有很多代购,这样一来,我能够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奢侈品,那我为什么要在商店里买呢?

  我觉得奢侈品消费会逐渐回归常态,前几年奢侈品消费的暴涨显然是非理性的消费,所以现在逐渐回归了,回归到奢侈品的本来概念了,它就是小众的,它就是精品的,它就是给少数人享用的,而这个少数人确实不应该是我们社会的常态。我觉得这样一个常态的消费,对奢侈品来说,对消费市场来说,对消费者来说,其实都是一个好事。

[责任编辑: 杨丽]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