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PMI指数50.8%达5个月新低,分析称 PMI逆预期回落预示增长动能仍弱 随政策效力消退,明年经济或面临更严峻考验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11月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0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8%,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为5个月新低。多方分析认为,PMI未能如预期回升,预示着当前市场内生动力仍弱。受益于近期陆续出台的调控政策,四季度经济增长可能基本保持平稳,但随着政策效力消退,明年中国经济将面临更严峻考验。
意 外 PMI逆预期回落
从12个分项指数来看,同上月相比,产成品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上升;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持平;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和经营活动预期指数有所下降。
“10月PMI较9月小幅回落,低于市场预期的51.2%,显示制造业景气度并不乐观,印证10月宏观和中观数据依然低迷。10月PMI的主要分项普遍下跌,其中生产、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均对PMI产生负向拖累。预计经济短期内难有较大改善,仍会在低位徘徊。”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和债券研究员姜超点评称。
交通银行于数据发布的前一天预计:“外需订单增加带动制造业生产提速,PMI将回升至51.3%左右。”对于数据未能如预期回升,该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点评称,10月PMI显示制造业依然处于扩张区间,但生产扩张动力减弱。近4个月PMI走势呈逆季节性“旺季不旺”,说明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就业指数回升0.2个百分点,成五大分项指标中唯一亮点,与城镇新增就业形势较好相互印证。三大订单指数回落表明内外需求同时走弱,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跌回收缩区间,预示未来出口形势可能存在不确定因素。生产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下滑,大中小型企业PMI全部下跌,供给端收缩显示经济增长缺乏动能。
从PMI来看,中小企业资金紧张问题仍然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陈中涛介绍:进入四季度以来,企业反映资金紧张的矛盾明显加剧,值得关注。在被调查企业中,反映资金紧张的企业数量占总数的48.8%,为今年以来最高值,较上月上升2.1个百分点,升幅明显扩大。由于资金紧张,企业缩减了采购活动。采购量指数下降0.5个百分点,降至50.7%。在一些地区企业间相互拖欠现象也在增多,销售回款较慢。为了控制资金风险,一些企业主动放弃风险较大的订单。现金流不畅,对企业采购、生产等经营活动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另据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介绍,从不同企业规模看,10月大型企业PMI为51.9%,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是制造业PMI保持扩张状态的主要因素;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1%和48.5%,比上月下降0.9和0.1个百分点,均位于收缩区间。近几个月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但仍比较困难。
预 警 明年经济压力或更大
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先行指标,PMI的变动对下一步经济走势有预警作用。从10月该指数反映的情况看,年内问题不大,但明年问题不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10月PMI指数出现小幅回落,显示当前经济增长仍有一定下行压力。今年三季度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措施,其效果在市场方面已经开始显现,虽然尚未表现在PMI指数变动中,但支持经济增长趋稳的作用预计会日益明显。据此判断,未来PMI指数不会趋势性回落,经济增长也不会趋势性下行。”张立群判断:第四季度整体经济将趋于平稳,全年7.5%左右的预期经济增长目标可以完成。他说,第三季度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房地产的调整和转型,对整体投资增长影响较大。房地产投资的增长有望在第四季度逐步由落转稳,结合消费平稳增长和出口改善,第四季度整体经济走向平稳,不会再继续回落。
这也是当前的主流判断。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认为,短期之内,随着扰动因素消退并考虑基数影响,工业增速可能低位稳定并温和改善。陈中涛认为,10月PMI虽然有所回落,但是走势基本正常。他说,10月PMI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生产、新订单等主要分项指数也略有回落。指数回落,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国庆节放假影响,往年同期也多有下降。临近年底,企业迫于资金压力,对生产经营活动做策略性调整,也对短期企业接单排产产生一定影响。综合来看,当前数据走势基本正常。
但是会否如此前普遍预期的那样达到7.4%还是差上0.1或0.2个百分点还存有变数。北京大学教授宋国青预测,受国内需求疲软影响,中国第四季度GDP增速将下降至7.2%,9月出口有所回暖但仍不足以抵消四季度国内需求下降所带来的影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称,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明显回升的可能性不大,预计同比增速在7.3%左右。
明年经济增长面临的压力可能还要大于今年。民生证券点评称,10月PMI创5个月新低,说明制造业产能过剩格局仍未改变,明年经济仍有下行压力。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称,长周期看,经济最坏的时刻远未到来。世界银行新一期《中国经济简报》表示:2015至2016年中国平均经济增速预计将放缓至略高于7%的水平。范剑平预测,明年GDP增速只有7%,除非中央政府出台超预期的经济刺激措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金柏松则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担心2015年经济增长能否确保在7%以上。
应 对 “新常态”下保“7”更主动
基于上述认识,近期多家机构建议将明年经济增长目标从今年的7.5%下调至7%。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认为,2015年即使是要实现7%的GDP增速,也需要努力才可实现。“今年设定7.5%的目标,完成难度大,明年再设这个目标,也难完成。”
“如果明年目标定在7%,实际增长7.2%左右,就为调控留出了余地,不必像这两年一样,政府一开完‘两会’就出手稳增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被动局面已经不是仅靠短期微刺激就能摆脱的,应把应急式的项目应对改革为构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新棋局。现在应借“十三五”规划的编制,进行中国经济发展新的顶层设计,其中重要抓手应是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下,把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世界银行报告也建议,在不确定的全球经济环境下,中国须保持较大的政策缓冲空间,以备在出现意外的国内或外部经济冲击时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曙光表示,中国今年第三季度GDP增长7.3%,呈进一步回落态势,表明中国经济趋缓之势已成,中国经济运行的确进入了中速增长的“新常态”,需提升对经济增速下行的容忍度。由于传统高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途径是:政府的强力干预和主导角色、国有企业的垄断和不平等竞争、金融抑制和价格双轨制、以及出口导向的低成本加工制造。因此,转入“新常态”就要转变宏观调控方式,告别政府主导和强力干预,更多地依靠市场力量,更多地依靠改革措施;就要打破国有企业垄断,全面向所有资本开放,真正实现平等竞争;就要消除金融抑制,推进金融自由化,放开要素市场和要素价格;就要改革教育科研体制、知识产权保护和社会管理体制,切实鼓励创新。
财政部财科所前所长贾康认为,“新常态”下宏观政策的新思路应该是把“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有效结合起来、更多注重“在供给端发力”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跟踪国民经济运行动态并前瞻性地考虑政策储备与项目储备,在全面改革深化推进过程中,使我国宏观调控更好地体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取向和促改革、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功能与效应。(方烨)
[责任编辑: 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