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号称“史上最严”的新退市制度正式启动。《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随着新退市制度的实施,A股18只股票的命运正岌岌可危,这些公司正在绞尽脑汁进行“保壳大战”,而值得关注的是,仍然有数家公司在新退市制度实施前夜,逃脱了欺诈上市可能遭遇的强制退市处罚。
出 台 “史上最严”退市制度实施
11月16日,号称“史上最严”的新退市制度正式开始实施,在业内人士看来,在新的退市制度下,上市公司退市将成为常态化,A获将有望告别过去垃圾股死不退市、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10月17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了《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退市意见》),并宣布自发布之日起30日(11月16日)后生效。此次退市制度改革主要从五方面对现有的退市制度进行了完善:一是健全上市公司主动退市制度;二是明确实施重大违法公司强制退市制度;三是严格执行市场交易类、财务类强制退市指标;四是完善与退市相关的配套制度安排;五是加强退市公司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
此次退市制度改革的突出特点,就是针对当前部分存在重大违法、严重侵害投资者利益的上市公司无法正常退出市场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实施重大违法公司强制退市制度。具体而言,重大违法公司的强制退市主要包括两类情形,一是对欺诈发行公司的强制退市,二是对重大信息披露违法公司的强制退市。
一直以来,由于涉及上市公司、地方政府以及数量庞大的股民,退市制度改革始终是A股制度改革中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根据我国法律有关退市制度的规定,2001年水仙电器、广东金曼2家公司股票被终止上市交易,成为首批依法退市公司。至今,沪深交易所累计仅有78家公司退市。WIND统计数据显示,以78家公司退市为准,相对于目前2667只上市股票总数而言,其占比仅为2.9%,远远低于其他成熟市场的水平。相比之下,美国纳斯达克每年大约有8%的公司退市,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退市率为6%。2009年纽约交易所新上市公司94家,退市212家。
上市公司退市难、退市少给整个A股市场的定价能力和效率带来了严重影响。众多投资者对上市公司退市风险无动于衷,对一些业绩表现差甚至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反而“青睐有加”,甚至在上市公司濒临退市的时候也敢于豪赌其重组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而一些业绩表现优秀的蓝筹类上市公司却无人问津,交投极为清淡。在业内人士看来,A股市场造假成本低廉、垃圾股难以退市,本质上形成了投资者对此类股票继续在场内留存交易的刚性预期,对垃圾股的风险视而不见,扭曲了整个市场的估值体系和定价功能。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认为,退市制度改革是中国股市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随着退市制度的正式推出,蓝筹股的春天已经到来,垃圾股的末日也已经降临。李大霄表示,从过去看,真正退市的公司不多,但随着新退市制度的推进,今后退市将成常态化。此外,注册制的导入,壳资源价格下降,以后炒作垃圾股、题材股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责任编辑: 宿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