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自贸区试点的猜想在12月12日揭开谜底,广东、天津、福建成为新的“改革开放试验田”。
按照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这3个自贸区将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内容为主体,结合地方特点,充实新的试点内容。
会议要求抓紧制定新设自贸园区具体方案,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调整实施相关法律规定。
这并不是从一个自贸区到四个自贸区的简单增量变化,其深远意义在于,由自贸区探索带来的政府职能转变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按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说法,推广上海自贸区试点经验的核心工作,不仅是拓展到3个地区,而且要在全国推行三张“清单”:法无禁止皆可为的“负面清单”、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权力清单”、法有规定必须为的“责任清单”。
毫无疑问,这是制度的创新。
一个月前,上海自贸区公布了自贸区运行一年来的社会第三方评估报告。报告显示,自贸区在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监管方式等方面实施了众多创新举措,是从管制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重大思维方式转变,符合国际通行规则,企业对制度创新和政策措施的综合满意度较高。
参与自贸区评估的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普华永道管理咨询公司、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以及上海投资咨询公司在内的5家第三方机构。
“点赞”成为这些机构共同的评价。比如上海财经大学的评估报告显示,企业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推进贸易便利化、深化金融开放创新、完善法律制度保障等5个方面的制度创新及政策措施的综合满意度基本在80%以上。
这些制度创新让上海自贸区注册企业数量实现了井喷式增长。
上海市工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自贸区成立一周年,已有283个项目落户,共新设企业12266家,超过了原上海保税区20年的注册数量。
28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没有变化,硬件条件也没有太多变化,但因为制度创新,进驻上海自贸区的企业超过之前20年的总和,带来的就业人数翻了一番。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自贸区试验最大的亮点。这项制度创新给企业松了绑,简化了政府审批,强化了政府责任。过去政府过于倚重审批的管理模式被颠覆,简化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成为政府运行的新模式。
2013版的负面清单有190条,2014版的负面清单有139条,清单长度缩短了26.8%。按照中央要求,2015版的负面清单还将进一步缩减。这不是数字上的简单减法,而是对“法无禁止皆可为”的逐渐放大。
政府的手伸得短了,市场的手恢复了其应有的力量。上海自贸区运行一年,已有20多项制度在全国复制推广,带动的是各地、各个领域政府管理模式的改变。
指明企业不能做什么,仅有这样的负面清单还不够,要真正激发市场的活力,还需要对政府能做什么、政府要承担哪些责任细化出明确的清单。
今年3月,中央政府首次“晒”出权力清单。当时,在60个有行政审批事项的各部门手中,行政审批事项共有1235项。
在12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之前,国务院已经取消和下放了8批共690项行政审批事项。加上这次会议确定的108项,共有798项行政审批事项被取消或下放。
不仅中央,多个省区市也相继为自己的权力清单瘦身,约束政府行为。比如浙江在今年6月就拿出权力清单,42个省级部门行政权力从1.23万项减少到4236项。
有了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出笼也在加速。
今年10月31日,浙江省发布全国首张省级政府责任清单,43个省级部门的责任清单在浙江政务服务网上公开亮相。安徽省编制出1.2万余条责任事项、两万余种追责情形,对应责任事项和追责情形列出了3万余条法律法规条款依据。江苏省则公开了56个省级部门的责任清单。
有了这些,“为官不为”就有了紧箍咒。
据报道,全国多地开展了“为官不为”专项治理活动,江西南昌问责为官不为者97人,福建福州有227人因为效能问责受到处理,河南则集中查处了1398名官员。
三张清单,背后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该如何拿捏,如何让市场起到决定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三张清单已经勾勒出清晰的路径。
这已经不仅仅是自贸区的探索需要了,全国各地都需要三张清单下的新规则。
[责任编辑: 宿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