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大陆经济  > 正文

专家:今年CPI或负增长 通缩压力不得不防

2015-01-05 07:34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制图:张芳曼

  目前我们还没有陷入通缩,必须正视通缩的危害

  记者:去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回落,截至11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已连续33个月负增长。不少研究机构发布报告称,“中国陷入有史以来最严峻的通货紧缩局面”。事实果真如此吗?

  姚景源: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当CPI连续3个月以上或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可以认定为出现通货紧缩,简称通缩。从目前的数据看,我们还没有陷入通缩。不过,2012年下半年以来PPI持续下降,2014年11月CPI只有1.4%,2015年CPI有可能出现负增长,因此,我们确实要高度警惕通缩压力。

  记者:有人认为,通缩意味着物价持续下跌,买什么都便宜了,是件好事。

  姚景源:通缩可不是好事。表面上看,商品价格便宜了,生活成本更低了。但是,物价回落会影响投资与消费预期。企业产品价格下降,预期收益减少,投资就会相应减少,就业就不会增加。消费者习惯买涨不买落,都等着买更便宜的东西,就会导致消费萎缩,企业产品就会积压、滞销,进而影响企业运转与员工收入。

  收入下降、大量失业、负债提高、财富缩水……这些都是通缩的危害。1929年至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通缩,日本长达20年的经济停滞也是通缩。我有位朋友去年去日本旅行时,特意去了20年前留学时常去的一家面馆。没想到同一款拉面的售价与20年前一模一样,还是680日元。乍一看物价一直没涨是件好事,可日本人的工资收入也20多年没涨,生活水平一直停滞,这不是好事。不消费、不生产、不投资,经济活动就停滞了,怎么能奔向全面小康呢?

  当前通缩压力更多的是“三期叠加”的结果

  记者:观察近年来的中国经济,与通胀相比,通缩不算个热词。我们当下面临的通缩压力与过去的通缩有何不同?

  姚景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1998年至1999年、2002年、2009年出现过三次通缩,主要是受到外部冲击或突发事件的影响,导致出口急剧下降,加之内需不足,国内产能过剩,就出现了通缩。当时我们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待外部形势好转,经济很快恢复了高速增长。因此,这几次通缩都很短暂。

  但当下的通缩压力与以往不同。虽然也受到出口不足的影响,但更多是“三期叠加”的结果,是过于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果,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所累积矛盾的集中爆发,更是我们步入新常态后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 宿静]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