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经济数据,初步核算,201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这一增速滑落至1990年以来的新低。
尽管2014年我国GDP首破60万亿,但增速创24年最低。犹记得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定为7.5%,这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期增长目标八年来首次低于8%。在2012年和2013年,全年GDP的最终增速分别为7.8%、7.7%。从7.8%、7.7%到7.4%,虽然GDP总量一直在增加,甚至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增速却一直呈下降趋势。这说明的是,GDP的低速增长已成为某种新常态。
GDP低速增长成为新常态,GDP增速创24年最低,到底该如何来看待?不妨先回顾一下GDP这个词出现的来龙去脉。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GDP是典型的美国制造。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加快了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各个层面的新政改革。在经济领域,为全面评估政府的经济绩效建立一个可靠的单一标准,1937年,经济学家西蒙正式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也即GDP的计算标准。此后,经由种种国际性经济会议与货币体系,GDP推广成为世界标准。总而言之,GDP标准越来越体现出国家为经济发展状况作出的清晰且正确的努力。
可以说,GDP低速增长成为新常态,GDP增速创24年最低,对应的正是某种清晰的发展思路,与可能更健康的经济结构。是的,GDP的一路狂飙固然令人欣喜,但不得不说,它依然是粗放与结构不甚合理的。当劳动力密集型、高污染与高能耗的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此种GDP的高速增长注定是难以持续的,它必须在减速下变得更有“含金量”。而当GDP增长被过热的投资和出口所裹胁,传统的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亦失去了平衡,如此经济结构显然是不健康的。
可以肯定的是,“GDP增速创24年最低”绝不等于一个“慢下来的中国”,相反,它迎来的可能将是更显活力的中国发展模式。不再追求似乎高得永远没有尽头的GDP增速,说明政府不再仅仅关注于做大蛋糕,也开始关注于如何将蛋糕分好。人均GDP、GDP的含金量,GDP与环境、资源的依附关系必将成为政府下一步的发展观念与执政理念改进,GDP的发展将更以民生为本。如此之下,曾经的地方GDP数据造假、注水现象也将得到改观,道理很简单,当GDP指标在政绩体系中变得不那么重要,自然造假与注水之举也会减少。
过高的GDP并不就是完美的GDP,放慢的GDP同样也不就是坏的GDP。事实上,近两年来,不仅是在中央层面,具体到地方,多数省份早已悄然放慢了当地GDP的增速目标,将更多精力放到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来。从国家表现到地方行动,这正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单一增长但不合理的GDP不是我们所需要的,GDP需要停下脚步,等等民生,等等环境承载力,等等新的产业转型与升级。我们更需要从改革中获得红利和收益,发展不能总是建立在粗放之上。
[责任编辑: 宿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