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晚,微信朋友圈首批3条广告上线,并迅速引爆微信朋友圈———由于每个人只能刷出一个广告,所以瞬间全体用户被贴上了3个标签。有网友就此调侃,晒微信广告已成为一种“炫富手段”,接到宝马广告的自然而然成了“高富帅”或“白富美”,而接到VIVO或可口可乐广告的则暗自神伤。由此看来,朋友圈里讨论最热烈的并非广告内容和产品本身,而是哪些人看到了哪条广告。
尽管有传闻称,本次广告推送是基于大数据分析后进行的精准营销,但也有专业人士统计后发现,上述传闻并不见得可靠。对广告效果的意见也不尽相同,有网友认为,经过朋友圈好友晒来晒去的多次传播,传播效果要远超广告主的最初预期,可算是“史上最划算广告”;不过也有网友表示对广告内容产生抵触和反感。不可否定的是,微信本次广告投放到底动了谁的奶酪,这或许才是对整个广告行业包括媒体生态将产生深远影响的决定性要素。
用户:到底花了多少钱
三大广告凭借前日晚间的爆炸式刷屏,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网传微信首次广告的费用达到1000万元,大家都很关心,他们到底花了多少钱做广告?
广告主:价格是商业机密
可口可乐方面透露,由于目前微信反馈的相关数据还未传回,因此此次广告效果如何还得看看再说。至于价格,3家公司均表示,投放金额属于商业机密,不便透露。
做不好用户体验 广告就是双刃剑
□李智勇(虎嗅网专栏作者)
互联网产品要想变现,第一可行的方式还是广告,Google是这样,Facebook是这样,百度、阿里巴巴是这样,现在微信也是这样。但广告对于社交网络类产品而言却是把双刃剑。若能走出新路,平衡用户体验与变现,自然是件幸事;否则一定会妨害微信的继续成长。
我们可以把社交网络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落期。微信自打2011年发布以来,到2014年用户数已超6亿,不过用户增速也开始逐步放缓,这说明作为一款产品它已迈入成熟期。在成长期因为有很好的对未来的期许,腾讯相当于处在攻势,只需考虑用户体验即可。
但在产品成熟期,产品的开发运营方就必须考虑如何让产品货币化的问题,而这与维持用户黏度通常是相冲突的。这时腾讯有两个选择:一是坚持体验优先,打击一切普遍降低用户体验的东西;另一个是做折中,做折中则说明货币化的需求开始占优。一旦这类需求转旺,未来还将涌现的东西应该就不仅仅是朋友圈广告。
每当提到广告时,我们头脑中立刻浮现出的感觉基本上是烦人,这主要是因为广告总是极为暴力地向我们的头脑中灌输信息,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本次微信朋友圈广告的推出,由于受众对其关注的重点并没有放在广告本身或者广告主之上,而是更关注自己朋友圈的“晒广告”,以此看来,总体还不至于损害用户的体验,甚至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新鲜感。但未来是否依然能保持良好的用户体验则成为了关键,否则广告这把双刃剑一定会伤害到作为平台的微信本身。
眼下朋友圈的广告还没有大规模展开,暂时还无法知道腾讯究竟会走到哪一种广告形式上去。如果只是传统广告的综合体,那一定会影响用户体验,甚至可能让2015年成为微信由极盛转衰的转折点;但如果能在广告上做出创新,也许就真的可以站着把钱挣了。
[责任编辑: 宿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