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大陆经济  > 正文

新京报:财政新常态下先学会“不浪费”

2015-04-12 10:26 来源:新京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过紧日子”这句话,只不过是有些政府部门应付舆论的一种技巧,而不是财政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对政府部门而言,真正要做的,并不是“过紧日子”,而是“不浪费”,亦即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用到紧要处。

   伴随着经济增速放慢的脚步,已延续了20多年的财政收入高速增长,也终于减慢了步伐。

   按照财政部日前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两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7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值为11.1%。不仅如此,辽宁、青海等地还出现了负增长。特别是辽宁省,下降幅度高达17.9%。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各级政府始终抱着“好日子先过”的心态,在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也水涨船高。因此,面对财政收入增速放慢,被推上高平台的财政支出却难以控制,形成不该涨的已被推了上去下不来,该涨的却受到不该涨的影响未能涨上去,需要现在的来补课。如此一来,财政收支矛盾也就越来越尖锐了。

   说实话,无论在财政收入增长很快、财力十分充裕的条件下,还是在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放慢、财政收支矛盾加剧的情况下,“过紧日子”的要求一直没停过。可是,财政支出增长也一直没慢过。

   显然,“过紧日子”这句话,只不过是有些政府部门应付舆论的一种技巧,或者说是一种姿态,而不是财政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对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来说,真正要做的,并不是“过紧日子”,而是“不浪费”,亦即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用到紧要处,而不是随心所欲、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要做到“不浪费”,首先必须量入为出、控制总量。要知道,按照目前的收入总量,即便财政收入零增长,也基本能够满足支出的需要。关键是,把可以控制的支出控制到位,例如把政府采购价格降下来,把一些不必要的补贴砍掉,继续压缩三公开支,等等。

   在此基础上,要突出重点,围绕民生这一核心。长期以来,各级财政在制定预算方案时,都反复强调要“突出重点”,但实际执行结果却重点并不突出。譬如教育投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在20世纪末达到4%,结果,直到2013年才勉强达到,晚了10多年。殊不知,这期间可是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如今,即便政府财政再紧,也应当在民生上舍得投入。

   最后,要盘活存量、提高效率。尽管各级政府都口口声声财政资金紧张,但是,沉淀在各级财政、政府职能部门、项目上的资金却数量非常巨大。别的不说,仅年底突击花钱这个问题,就足以说明财政资金沉淀的严重性。沉淀越多,也意味着财政资金的运转效率越低,浪费越严重。

   对今年财政收入低增长,政府部门要做好思想准备,不要去唱“过紧日子”的高调,而先学会“不浪费”。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财政的收支矛盾还是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如果能够通过“不浪费”为企业腾出更多减税空间,那更是善莫大焉。

[责任编辑: 吴晓寒]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