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大陆经济  > 正文

总理追问去杠杆:挤泡沫还是做质量?

2015-07-17 07:37 来源:每经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每经记者 胡健

  昨日(7月16日),外媒彭博社的一个数据颇为令人关注,其数据显示,6月底,中国企业和家庭的未偿还贷款占GDP的比例为207%,远远超过2008年中国的负债率125%。

  杠杆率并没有官方口径,其数据也不免有夸张之嫌,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呈现阶梯下行,落实到根本原因,很多经济学家都提到一个观点,宏观经济需要逐步去杠杆。

  目前,对这一话题表示重视的不只有经济学家,还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最近的中南海座谈会上,就有两个话题都与去杠杆直接相关。

  最新公布的财政数据显示,财政收入复苏迹象明显。6月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比5月份大幅提高8.7个百分点。

  多位分析人士认为,今年积极财政政策仍有空间,中国经济去杠杆过程中,需要政府财政更加积极,通过加杠杆保持稳定,来换取企业降低债务比重的时间。

  总理与专家交流去杠杆

  在最近的中南海座谈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元春在发言中建议,要充分吸收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创新成果,“比如当代‘去杠杆’、‘去泡沫’理论对于‘宏观去杠杆’的新认识”。

  对于这些理论概念,李克强总理显然并不陌生。他立刻追问道:“你的意思是说,去杠杆、去泡沫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是‘挤’,第二种‘反向’的,提高生产率,做实质量,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消化泡沫和杠杆问题?”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院院长贾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取强硬办法去杠杆肯定会引发经济的震荡,做实质量、提高生产率就是从供给端解决问题,其核心是通过改革释放经济增长的红利。

  为什么中国经济需要直面去杠杆问题,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曾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中国总体的负债率不高,资产负债表还比较健康,但是有两个问题很突出,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企业的负债率过高,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高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我们的比例达到115%,OECD国家平均90%。

  财经评论员李文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企业负债率高,直接导致财务成本升高,中国当下还面临产能过剩问题,企业本就投资意愿不足,再附加高债务,就自然会选择收缩性经营战略,这最终会导致经济下滑与就业难题。

  李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政府杠杆率结构,他早在去年底就明确提出,我们总体政府债务不高,但是地方政府债务过高,解决这个问题是考验我们未来智慧的一个很大的领域。

  今年行至过半,中央政府也从多角度给出了解决办法,最突出的便是两次分别规模达万亿的地方债置换,这一做法在受到经济学界肯定的同时,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

  积极财政政策仍有可为

  当天座谈会上,李克强明确指出:“在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并没有拿来直接发放福利,而主要是进行基础建设等投资,是有回报的。我们置换的每一笔债务都是中央财政核发的,可以说,背后是中央政府的信用和能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也在会上表示,“从国际上看,对政府债的概念其实是可以分开的。现在中央政府债务负担比例偏低,那就可以通过债务置换,核销地方政府债务。”

  地方债并不是去杠杆的唯一难题,目前,我国企业利润增速已经处于多年来的低点,整体宏观经济层面都面临解决如何减少债务的难题。

  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中国的负债率达到244%,超过亚洲平均水平。其中非金融类企业的负债水平达到178%,房地产占24%,政府债务达到42%。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上半年就表示,金融杠杆不能被“神化”,金融“加杠杆”的兴奋随之而来的就是“去杠杆”的痛苦。

  摩根士丹利观点认为,中国想要“去杠杆”,防范风险,短期之内不能采取西方式“一刀切”的方法,而是需要通过有序的、逐步的调节,达到更好的平衡。

  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都认为,银行信贷对GDP的比重已经偏高,目前最好的工具是财政,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定短期经济运行,为企业去杠杆赢取时间和切实抓手。

  李文海表示,我国企业杠杆率高,居民和政府杠杆率较低,政府加杠杆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积极财政政策将创造更多的需求和就业机会,平衡企业的生存困境。

  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财政政策方面,需要继续解决短期的财政约束,并且以更宽容的方式遏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进一步宣传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及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均将舒缓地方政府融资的拖累。

[责任编辑: 吴晓寒]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