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
中国是世界家电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但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一方面家电消费需求增长受到抑制,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几年许多家电企业的日子都不好过。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是各家电企业都要面临的挑战。那么他们究竟都有什么办法让自己的产品脱颖而出呢?
洗衣机里竟暗藏污垢,两年研发报废千台机器,家电公司创新打造无污染全免污式洗衣机。
董选川作为一名服务公司的工程师,每天都要上门去给用户保养和维修各类家电产品。今天,董选川到胡春琴家保养和维修洗衣机。
董选川手脚麻利地拆卸下洗衣机内的波轮,下面的污垢着实让胡春琴大吃一惊。
两三年时间,洗衣机的内部竟然藏着那么多污垢。
服务公司工程师董选川:因为您长时间使用,里面一些衣服的纤维物还有一些人体的组织残留在里面,加上里面长期处于一个潮湿的环境,它会滋生一些霉菌之类的。
董选川继续拆卸,当他取出洗衣机的内筒时,筒壁上的污垢更是让胡春琴感到震惊。
胡春琴怎么也没想到,平时看似干净而且专门用来去除污垢的洗衣机,竟然有那么多藏污纳垢的死角。
胡春琴:以后内衣不能在里面洗了,只能洗外罩衣了。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健康家电分析中心开展的一项对比实验显示:一台使用3年的洗衣机洗出的湿布含菌量为70万,经一夜风干的干布含菌量为24万。这数十万的细菌有可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因为衣物直接接触皮肤,长期使用细菌超标的洗衣机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甚至有患皮肤病的风险。
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经理席磊:这个是困扰行业很多年的难题,洗衣机内外桶脏,导致用脏水洗衣服,洗衣机如果你都不用干净水来洗衣服,你说还用洗衣机干什么呢?
席磊,有着20年洗衣机研发和生产的从业经历,目前,席磊和他的团队正在努力研发和生产免污式滚筒洗衣机。
会议室里正在进行免污式滚筒洗衣机漏水隐患的评审会。
此时,距离第一批免污式滚筒洗衣机量产的时间只剩下15天,但为了杜绝一切漏水的可能性,席磊要求重新更换模具,重新试验。
其实,这已经是免污式洗衣机技术应用的第二阶段,早在今年5月份,第一批波轮免污式洗衣机就已经正式上市销售,而对于免污式洗衣机的正式研发则是在3年前。
传统洗衣机通常有两个不易清洗的死角,一是内外筒之间的夹层。内筒上设有很多的孔洞上,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方便进水和脱水,实现洗衣、脱水于一体的全自动功能,但是却造成内外筒之间不易清洗、容易滋生霉菌的死角之一。第二个死角则是不可轻易拆卸和清洗的波轮底部。
席磊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在尝试了很多种办法都不能彻底清除洗衣机内外筒之间的污垢后,席磊决定另辟蹊径。
席磊提出想要造出一个不锈钢全封桶、波轮易拆卸的全免污式洗衣机的设计方案。
席磊:既然除不掉它,可以通过一个把它给隔开的办法和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要把它隔开,我们就必须从结构上彻底的颠覆现有洗衣机的结构,做一种全新的结构。
但是,当席磊把这个想法告诉他的研发团队的时候,却遭到了众人的质疑。
家电事业部洗衣机研发部部长周丑国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洗衣机从诞生到现在快有上百年历史,他是做洗衣机出身的,都没敢想这个理念。
让大家觉得不可能的除了打破常规的设计理念,更重要的是,实现起来的工艺难度。
席磊:我这种全封桶整个的内桶,它一点水都不能往外漏所以说对设备甚至材料方面都有了非常高的要求。
幸运的是,席磊的这个想法得到了总裁陈卫国的认可和支持。
陈卫国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自己所在的公司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电视机领域的研发和生产,对于洗衣机、冰箱这类白色家电产品主要以贴牌生产为主。2012年,开始自主研发白色家电。但是,面对国内外一些知名品牌已经将洗衣机市场瓜分得所剩无几的残酷现实,要想在盘中分得一杯羹,只有靠创新。
这是2013年席磊和他的团队在决定正式研发免污洗衣技术前做的第一台原型机。
席磊向《经济半小时》记者介绍,普通洗衣机的内桶上面有很多的孔,内外桶之间的水就在这些孔之间互相的循环;而这种免污式洗衣机四周全封密,仅在底下中间通过一个单向阀将水直接排到洗衣机外面。
此后,经过了5个月的不断调试,他们小批量生产出100台不锈钢全封波轮桶洗衣机进行实验,但测试的结果却让整个研发团队接近崩溃。
周丑国:试产的时候100台,差不多有60多台都是漏水,这生产线上的工人们也是计件工资的,我们不干这个产品了,整个生产线都快暴动了,我们作为设计人员在现场感觉快崩溃了。
席磊:两年的时间,就是光对可靠性验证方面报废的机器就有1000多台。
每一个研发人员都明白,一个成功的创新产品的背后,都要靠无数次失败的积累。他们总结经验,一次次调试,一点点改进,每天甚至连续工作20个小时。
席磊:当时人力经常来找我说你们的人不打卡,我跟他说他们怎么打卡,第一天来了第二天还没走。
席磊强忍着眼里的泪水,这泪水背后是所有研发人员数不清日日夜夜的艰苦付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通过不断改进制作工艺,终于解决不锈钢全封桶渗水的问题。然而,就在免污式洗衣机的研发进行到最后阶段时,他们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难题。
为了设计出消费者方便拆卸和清洗的波轮扣快拆方式,研发人员前前后后想了几十种方案,但都没有成功。
让周丑国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在工牌上的一个偶然的发现,解决了这个难题。
为了验证这个波轮扣的实际操作情况,席磊和他的研发团队通过50台样机进行专门测试,每天24小时不停,连续运转了6个月,锁扣进行了五千次的反复拆解的实验。如果根据洗衣机十年的寿命来计算,5000次的拆卸,每周拆一次的频率下,可以保证安全拆卸100年。
波轮锁扣设计成功,只要轻轻一拿就可以把波轮取下来,既不要专业的人员,也不用工具。
经过最后一轮的实验和测试,免污式洗衣机终于研制成功。
席磊:可以自豪地说困扰洗衣机行业很多年的脏水洗衣服的这个难题,我们也攻克了。
两年的研发时间,3000万的研发投入,无数次失败的研发方案,数不清的研发人员日日夜夜的辛苦付出,席磊和他的研发团队终于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陈卫国:我们已经有40多项国际专利和4项的国际专利,这种产品形态首先它是第一次,这种技术也是第一次的,所以它是首创。创新是企业下一步企业成长最主要的驱动力,接下来中国就是要靠创新的产品,不但在中国市场形成销售,而且要逐渐的走向国际市场。
洗衣机和彩电、冰箱被称作家电的“三大件”,它的普及率很高,其主要市场份额也被几个传统洗衣机厂家瓜分殆尽。如何分得一块蛋糕,席磊和他的团队选择了洗衣机的二次污染问题作为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不大,但确实是部分消费者的一个消费痛点,同时也是一个潜在的消费需求,如果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将会为席磊抢得一块属于自己的洗衣机市场份额。
48组试验换来一条温度曲线,特殊饭局现场盲测,IH电饭煲“口感最佳”一炮走红
2016年3月8号,作为集团董事长的董明珠在北京设了一个特殊的饭局。
董明珠用自己公司生产的电饭煲和国外生产的三款电饭煲分别煮饭,将四种品牌的电饭煲蒸出来饭编上编号,让现场的来宾们品尝,对其口感进行“盲测”,然后进行投票。
“盲测”的结果是董明珠公司生产的电饭煲得票数遥遥领先。这个轰动一时的“饭局”,让刚推出市场的IH电饭煲一炮走红,也颠覆了很多人心中“中国制造”比外国的差的印象。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专心致力于空调市场的董明珠,转而向电饭煲市场进军呢?
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当时我看了这个饭煲出去购买将近一亿的人民币, 而中国这么大的市场没有人来买,而且那么多生产饭煲的企业,就不能提供一个让人满意的饭煲,所以这种现象让我觉得很震惊。我觉得饭煲我就一定要赌这一口气,就一定要造出一个世界级的饭煲。
IH电饭煲是依靠磁力线穿透锅体进行加热的电饭煲。一向不服输的董明珠带领她的团队,在2013年正式开始对高端IH电饭煲的研发。但这样的转变一度让很多人不适应。
某集团家电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曹嵘:这个看起来比空调简单,控制器没有像电瓶的控制器那么复杂,但是毕竟没有接触过,所以要一点一点熟悉。
曹嵘,公司家电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也是IH电饭煲项目研发的负责人,20年来一直从事空调领域的生产和研发。2013年开始,他的研发方向转而变成了电饭煲,同时,他还聘请了刚刚走出校门的四名大学生专门进行性能研究,组建了一个看起来几乎经验全无的研发团队。
煮饭分为泡米、升温、沸腾、保温几个阶段。对于电饭煲来说,就是要最精确地掌握每个过程最适合的时间,以及最合适的升温过程。要造出能把米饭蒸得最好吃、营养成分保持最好的电饭煲,曹嵘和他的研发团队最重要的是需要寻找出自己的“升温曲线”。
研发的饭煲里面布了很多温度传感器,用来测量锅里的温度,并用电脑来记录形成温度曲线。
宋洁两年前从农业大学毕业后来到集团工作。让她没想到的是,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竟然是“煮饭”。
某集团家电技术研究院研发人员宋洁:有点不太适应,觉得自己一个本科毕业生来了每天就让我煮饭。
宋洁每天的工作就是用香米、珍珠米、江米等不同种类的米来做各种试验,然后分析研究不同米种在不同蒸煮温度下的营养成分和参数变化,形成一条条不同的温度曲线。
宋洁:我们每一条曲线的参数得来都非常不容易,需要在48种不同环境下进行实验,所以这样才能保证不管在多高的温度或者多低的温度,甚至是一些平原和高原地区,都能煮出相同品质的米饭。
而在研发试验过程中,曹嵘和他的团队已经至少自我否定了100多条升温曲线。
曹嵘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没有大量的实验数据是无法确定最好参数点,所以要反反复复的实验,
宋洁和研发团队每天都要煮几十锅的米饭,用各种不同的米进行尝试,请不同部门的同事参与“盲测”,半年多的时间里,一共煮掉了4 。5吨大米,终于得出了电饭煲的最佳“升温曲线”。
曹嵘:上千次左右的盲测,最后一次升温曲线确定好了以后呢,我们大概请了内部相关部门总共有200个人来进行盲测,70%的选择是我们这个煮出来的饭是最好吃的。终于有了突破,大家觉得没有白费工夫,还是挺开心的。
半年的时间,4.5吨大米,曹嵘和他的团队终于把 “煮得好吃”的抽象概念,转化成了一组组可见的数据。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曹嵘和团队正在向董明珠汇报着IH电饭煲压力锅功能的研发情况,但董明珠显然很不满意。
董明珠:好一些,好多少?彻底的改变那就有价值,如果模仿,小家电不可能做出极品来,所以你们要大胆地跳出来。
每一次新产品研发出来,董明珠总是把自己当做第一个消费者和体验者进行“百般挑剔”。她毫不客气的批评和苛责,让每一个在场的研发人员后背发凉、坐立难安。
曹嵘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这还不是最狠的一次。就在今年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当研发和生产部门的所有人员高高兴兴地捧着自己辛苦两年生产出来的IH电饭煲让董明珠检验时,换来的却是她的大发雷霆,让他们打回重做,而当时距离上市的时间只剩下20多天。
原来,当时董明珠见到自己公司生产的IH电饭煲后,发现电饭煲的煲盖打开时弹出太快,手感不好,装饰圈的光亮程不够高端大气,饭煲上下两部分接缝过大等细节问题没有处理好。其实,当时这几处工艺已经达到了行业内要求的标准,如果按照董明珠近乎“苛刻”的要求来做,不但当时的工艺条件下很难达到,而且报废率会非常高。
某集团生产车间负责人王浩:一开始合格率只有20%,然后也是紧急整个团队,把这个模具,包括我们工艺全部进行了优化升级,几乎是连夜连轴干。
通过20个日日夜夜的加班加点,终于生产出了让董明珠满意的IH电饭煲,并在3月8号北京的那场特殊的“饭局”上一炮打响。
集团家电部销售经理张杰,正在忙着联系电饭煲生产基地,催促订单。
自IH电饭煲3月份上市以来,他的工作状态就一直是马不停蹄。
某集团家电部销售经理张杰:3月9号的时候,基本上把我们的库存都卖断货了,到了6月底,提货的进度又到了3月份的火爆程度。
董明珠:要做就要做精品,并不是指一个设计人员,是企业每一个员工把自己岗位的工作要做到极致,这就是工匠精神。我觉得最大的工匠精神,就是敢于挑战自己,我认为它跟创新两者之间,实际上是异曲同工的。你说你创新,做出来的产品结果不精致,什么创新嘛。这个工匠精神来保证你的创新,才显得你创新有价值。
2015年,集团用于研发的资金就超过50个亿,换来的是7368项技术专利,平均每天22项专利问世,比2014年翻了一番。
董明珠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她从不犹豫新产品研发的投入,但她最关注的是,这个新产品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近几年,除了空调领域之外,集团开始向冰箱、净水器、抽油烟机等各类家电市场进军。
展厅董明珠向《经济半小时》记者介绍冰箱瞬冷冻技术,葡萄碰水后迅速结冰,保证消费者吃上新鲜的食物。
创新在进行,而家电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受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整个家电市场在过去两年呈现出疲软的态势。
董明珠:疲软可能还是个好事情,不疲软大家盲目扩产能,然后没有技术,完全靠代工。现在疲软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反而给大家清醒清醒头脑吧。
半小时观察:创新打造中国制造新名片
做空调的玩起了电饭煲这种小家电,而另一个家电大企业在为解决洗衣机脏了怎么办这个小问题而兴师动众大动干戈。两个企业干的事看上去都不大,但在经历成百上千次的失败之后,都为各自企业争得了一个新的市场机会。家电业是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也是传统制造业的典型代表。面对低迷的市场,企业只有通过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通过技术创新来满足消费者需求,才能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打造出中国制作的新名片。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