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则惊天动地、‘合’则恩爱到底。”在宣布换股收购优步中国之后,滴滴出行内部邮件中的这句话,概括了滴滴出行和优步中国过去的竞争以及对未来的期许。这也形象地描述了近年来国内不少互联网企业的合并现象。
如果不能打败对手,那就加入他们。近年来,国内互联网企业界已经上演了多起“敌人变情人”的戏码:美团与大众点评、58同城与赶集、携程与去哪儿、滴滴与快的……从社交到餐饮,从旅游到分类信息,多个“互联网+”的细分领域内不一而足。
一个个并购案例不仅造就了多个细分市场的寡头,也引起了更多的讨论:曾经捉对厮杀、竞争激烈的竞争敌手,为何会突然“联姻”?在互联网细分领域内,“敌人变情人”是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或者潮流?细分领域内规模较大的几家公司并购后,消费者和行业格局将受到怎样的影响?
为了追求“马太效应”
在过去一年多里,国内不少互联网公司都与自己的竞争对手“在一起”了。不只是滴滴优步、滴滴快的,还有58同城和赶集网、美团网和大众点评网、携程和去哪儿、世纪佳缘和百合网等纷纷通过直接并购或股权置换等方式实现合并。
据清科集团旗下私募公司统计,2016年上半年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交易1645起。从并购案例数方面分析,互联网行业一季度以260起交易,占比15.8%的成绩夺魁,互联网行业整合继续加速,阿里巴巴、腾讯等巨头加快行业布局,同时娱乐传媒、旅游等行业公司也通过并购互联网公司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在并购规模方面,互联网行业也排名第二。2016年上半年互联网公司披露交易金额案例数123起,涉及交易金额1108亿元,阿里巴巴及旗下公司上半年先后完成对优酷土豆、神州专车等大额收购。
曾经陷入“烧钱”补贴、捉对厮杀的互联网公司纷纷抱团取暖、牵手联姻,合并案例之多、体量之大、规模之巨,让人目不暇接,俨然已经成为互联网行业整合的一种趋势或者潮流,而这种潮流是如何形成的呢?
作为行业观察者,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张建宁表示,合并已经在互联网公司中成为一种趋势,因为合并后的“马太效应”将更强,可以实现赢者通吃。
北京达晓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吴一兴长期关注互联网公司及反垄断法的研究,在他看来,在互联网细分领域内崛起的两三家公司合并的现象,反映了互联网行业明显的集聚效应。
“在各个细分领域,往往只有第一第二,很少有百家争鸣、市场份额特别散的情况。”吴一兴表示,集聚效应也是互联网行业本身的一大特质,因为新加入的用户总是会选择用户更多的产品。
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则认为,合并成为互联网公司发展趋势的一大原因,在于“烧钱”式竞争不可持续。例如,滴滴和优步中国如果不合并,将来还会不停“烧钱”,每月数以亿计的补贴让双方都难以承受。投资人出于规避风险、投资安全和公司未来发展等考虑,推动曾经的竞争对手合并。“特别是共同投资人,他们觉得左右都是自己的钱,为什么要那么烧?合并后体量更大,风险更小,投资更安全”。
梳理滴滴优步投资方可以发现,两者共同的投资方包括:老虎基金、高瓴资本、中国人寿以及贝莱德。业内也有消息称,此次双方“联姻”,老虎基金和高瓴资本是“背后推手”。
此外,在今年上半年蘑菇街和美丽说的合并事件中,两家公司背后以腾讯和高瓴资本为代表的投资方也被业内认为是促成合并交易的重要力量。
行业整合加剧,商业模式需创新
无论是因为互联网新经济本身的集聚效应,还是资本力量的推动,合并已经成为众多互联网公司在激烈竞争之后的一种现实选择。对于这些选择合并的公司所处的互联网细分领域而言,行业老大老二的合并将会诞生行业内的寡头,行业集中度也将得到提升。
以网约车市场为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年初发布的《专车市场发展研究专题报告》显示,滴滴占据了国内专车行业87.2%的市场份额。无论从第三方的数据报告还是普通用户的使用体验来看,滴滴出行已经坐实中国专车市场的头把交椅,而换股并购优步中国后,滴滴出行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将更加庞大。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曾经行业门槛和集中度均较低的互联网金融领域。根据网贷之家联合盈灿咨询发布的《P2P网贷行业2016年7月月报》显示,2016年7月底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进一步出现下降,数量下降为2281家,相比6月底下降了68家,创近一年正常运营平台的新低。
而在更早之前曾有“千团大战”之称的O2O团购行业,高朋、F团、拉手网、QQ团购等市场竞争者逐渐退出舞台,仅留下美团、大众点评、百度糯米等行业领先者仍保持竞争关系,而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后,行业集中度再次提高。
对于这种互联网行业的整合,是否构成垄断成了法律界和互联网界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对此,吴一兴认为,在互联网新经济领域,市场内部总是存在着替代或竞争效应,普遍都存在着大量替代产品和服务,在此前提下,即使某一家公司一家独大也很难攫取巨额垄断利润,因为这样做的话,可能导致用户滑向其他竞争者,造成利润下降。
此外,业内不少专家还表示,在行业集中度提高后,这些合并的互联网公司更多地需要在商业模式上实现创新。8月1日,在一场关于“网约车新政”的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参照现有上市公司的共同特点认为,合并后的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将是平台免费或者少收费,通过增值服务收费甚至多收费来实现盈利。“比如QQ本身不要钱,但在QQ上购买道具则要钱;使用微信本身不要钱,在微信上使用增值服务则可以嫁接收费(服务)”。
在刘兴亮看来,合并后的公司若在细分领域内形成垄断性优势,将让行业进入理性发展,更多地关注技术和产品创新、提高用户体验等方面。他举例称,谷歌就是在搜索领域形成垄断优势,实现较好的盈利状况之后,才考虑推进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等先进技术的创新。
羊毛出在狗身上,但“狗”在哪儿?
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这些互联网公司的合并或许只是开始,未来它们所提供的生活服务或将发生更多变化。
事实上,已经有人体会到了打车更贵的变化。大学生周健经常使用滴滴打车,平均每天会打车一到两次,滴滴和优步中国合并后几天,他发现打车费用已经悄然上涨了。“比如同样的距离,之前是1.5倍价格,12.5元,合并后再打车,虽然也是1.5倍,却是14元。再比如同是快车拼车,之前5元就能打到车,后来涨到10元以上。”
在北京工作的耿飞(化名)也是滴滴“深度用户”,早在滴滴刚推出时就开始使用。在得知滴滴和优步中国合并的官方消息后,他担心由于竞争关系消失,自己的选择会变得更少,而未来的打车费用也将会更高。
对此,刘兴亮认为消费者的担心是正常的,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滴滴和优步中国合并之后,首先价格不会像以前那么优惠了。但他也提醒,随着行业慢慢趋向成熟,合并后的互联网公司将不再以价格优势,而代之以更愉悦的体验来吸引用户。
在上述“网约车新政”的研讨会上,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何霞以网约车领域为例指出,未来网约车市场的竞争更多的是高品质、差异化的竞争关系,这并不完全在于汽车的硬件,更多的应该在服务的人性化方面考虑和下工夫。
事实上,有一些互联网公司在合并后的确开拓或扩展了新的业务。例如,58赶集在合并之后,双方将招聘业务进行了整合,赶集旗下的洗车也与58投资的呱呱洗车整合,58更专注到家、房产,赶集更专注招聘、二手车,但从业绩表现来看则并不能尽如人意。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表示,目前网约车领域普遍采取的是补贴吸引用户的模式,而在并购以后更应该关注如何盈利,传统的补贴模式必然难以持续。
“大家都知道互联网公司很多是‘羊毛出在狗身上’,但‘狗’在哪儿?”张国华预测,“将来哪一家公司找到了这只‘狗’,哪一家公司才有可能成功。”(记者 王林 实习生 窦玉帅)
[责任编辑: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