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杭州峰会会标。
G20杭州峰会志愿者服装。
图片来自人民视觉
钱塘江两岸建筑上的G20杭州峰会各国国旗灯光秀。
图片来自网络
杭州亮了!“联动之桥”G20杭州峰会会标设计,如光纤般流动在杭州的大街小巷;4000余名“小青荷”志愿者,早已带着亲和的笑容进入“G20时间”;“国旗灯光秀”等璀璨如烟火,在钱塘江边谱就长逾10公里的“钱江夜曲”……杭州写满了G20印记,这印记因设计助力而格外美丽,只为迎接这一刻,峰会大幕的开启!
千桥之城的邀约
峰会开幕前夕,G20杭州峰会会标似一阵清风吹过,带给人期待与欣喜。二十根线条所勾勒的中国桥,简洁、流畅、形象,凸显民族文化清雅的气质,优雅而富有诗意,意蕴殊深又充盈着现代气息。
“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桥,不仅仅是杭州这座江南古城的文化标志,更是中华民族审美形态的呈现。G20杭州峰会会标设计团队对“桥”的意象的选择和对创作理念的阐释,让人们循着《马可·波罗游记》,循着中国也是世界最长的古代运河,找寻杭州记忆:“这座城的庄严和秀丽,的确是世界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城内处处景色秀丽,让人疑为人间天堂……该城中各种大小桥梁的数目达一万二千座。那些架在大运河上,用来连接各大街道的桥梁的桥拱都建得很高,建筑精巧,竖着桅杆的船可以在桥拱下顺利通过……”
杭州不仅有传说中许仙与白娘子相逢的断桥、梁山伯与祝英台依依不舍来回相送的长桥、钱塘第一美人苏小小魂归西湖的西泠桥,还有南宋名将韩世忠追击叛将斩敌获胜的德胜桥、为迟滞追兵建成通车未满百天便惨遭炸毁的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更有位于京杭大运河终点恭迎四方宾客的拱宸桥。爱河之桥、战场之桥、生活之桥、艺术之桥……它们形态万千,或柔美流畅,或高俊挺拔,或威武雄浑,或古朴大方,在空中一跃而过,力动八方,又穿越时空。每座桥,都是一道人间彩虹;每座桥,都连接着历史与未来。一桥飞架,“缩千里为咫尺,联两地成一家”,浓缩杭州古老的历史与文明,铺陈更为动人的人文底色,升腾属于杭州、更属于中国的城市美学的精魂。
桥的意象深深镌刻在G20杭州峰会会标设计里。二十根线条不仅体现出了古桥所独有的刚劲明快、柔韧舒展的线性特征以及中国桥的文化内涵,更代表着与会的二十个国家,如流动的光从世界各地跨过高山、越过海洋而来,在杭州汇聚。桥洞及倒影还与G20的“0”形成契合,寓意峰会是一个团结、协作、融合、圆满的大会,也应和着峰会的圆桌会议精神。这也是G20杭州峰会会标设计的深意所在:以这条纤柔但意味深长的文化纽带,唤醒城市灵动的记忆,奏响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交融、和谐的音符,缩短心与心的距离,通达辉煌的未来。这是一座艺术的桥,也是一座精神的桥,还是一座理想的桥。
桥因水而生。古桥的线条,离不开西湖的色彩。G20杭州峰会会标以蓝绿渐变的色调,呈现了西湖烟雨朦胧、水天一色的柔和之美,诗意而自然。G20杭州峰会志愿者的服装设计,同样以纯净的蓝色调,突出了杭州山水相依、湖城合璧的韵味。
“小青荷”,是G20杭州峰会志愿者的代名词,也是志愿者服装设计的主题词。这一系列包括帽子、短袖T恤、长袖外套、裤子、运动鞋、双肩包、腰包等十种单品在内的整体服装服饰设计,风格青春、活泼、亮丽。女款上白下蓝,宛如西湖水;男款上蓝下白,宛如西湖群山。服装图案以G20杭州峰会会标为视觉中心点延伸,流畅的水纹依身体与服装的结构顺势而行,形成了肩膀至腰间的线性联动,似京杭大运河和钱塘江交汇于杭州,又寓意以杭州为起始点,连接世界,象征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紧密依存。“小青荷”志愿者男女装的设计组合,映着杭州的湖光山色,让这幅钟灵毓秀的山水图卷更多了一份活力。
西湖还有西泠。G20杭州峰会会标右上角的红色印章,作为一种设计元素漂浮在蓝色的线条里,既符合G20会议主办国不得在会标中使用本国文字的要求,又突显杭州特色——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西泠印社,作为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金石篆刻专业学术团体,早已名扬天下。红色的中国印,更为会标增加了中国独有的文化元素和更为深刻的内涵——红色是郑重的颜色,盖章是庄严的象征,“红色的中国印,代表着中国是一个负责任、守信用的大国,这是中国向世界的承诺”。
创新之都的绽放
G20适合在中国的哪座城市召开?两年前的思考,以及直至今日还在进行的“为什么是杭州”的追问,早已有了答案。
如今的杭州不仅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千桥之城,还是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创新之都。这里不仅有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还有号称“全球最大的艺术教育社区、全民共享的艺术生活家园、全省最强的文创设计航母”的艺创小镇,以及我国工业设计领域的首个学院奖“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等方面的创新推动,从而这座古城与G20峰会有了更多交集的可能。这其中不容忽视的,是杭州对于城市和生活美学营造的一贯重视,是学院力量在视觉文化转型中的担当。
杭州被誉为“生活品质之城”。为了迎接G20峰会的召开,杭州不仅各个城区积极推进“美丽杭州”建设,从城市营造和美学的角度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梳理,杭州市政府还牵头成立了峰会筹备艺术指导委员会,分为礼品组、场馆文化组、文化陈列组、宾馆文化组、餐饮文化组、服饰组等几个组别,聘请杭州乃至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对环境、场馆、居所、服装、装饰等各个环节把关,力求从“东方智慧、中国气派、杭州韵味”三个层面体现独特的城市美学。在领导、专家和作者队伍中,可以看到不少美院人的身影。
中国美术学院同样是杭州的文化地标,与西湖文化血脉相连。1928年,蔡元培先生择址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作为中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中国美术学院始终站在时代艺术的前沿。早在1932年,首任校长林风眠便曾在《美术的杭州》一文中,历数杭州的人文之美,提出邀请艺术名家“从事于‘美的杭州’之设计”。因此,中国美术学院创立之初,便以“东方新艺术”的艺术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确立了“以美术重建国民性”的社会担当。进入新世纪,在倡导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特别是2006年浙江省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中国美院工作,提出“浙江省全力支持中国美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文化大省、教育强省、美术强省的建设继续作出重要贡献”以来,中国美术学院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为目标,时刻牢记“美美与共,推动创新”的责任担当,以杭州为核心,和全国四十余座城市展开战略合作,以文化艺术创造切实有效地推动城乡发展,对推动浙江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出了响亮的回应。学院的力量拓展到了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生活、城市文化、城市品牌、城市产业等领域,从而杭州避开了千城一面的城市通病,成了“一座具有自然美的山水之城、具有城乡美的共生之城、具有活力美的创智之城、具有人居美的和乐之城、具有人文美的风雅之城”,进而呈现独特的东方品质。
作为浙江文化艺术创新力量的重要来源,在迎接G20的工作中,中国美术学院责无旁贷地扮演了重要角色。除了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G20杭州峰会会标设计团队、志愿者服装设计团队在竞标中脱颖而出,中国美术学院还和浙江广电集团等单位组织共同发起了“浙江青年社会实践行动”,47支志愿者小分队陆续走进全省近30个基层乡镇、街道,不仅给当地带去了美丽的墙绘,也带去了快乐、阳光、公益的青春正能量。
武林广场长达11分钟的裸眼3D灯光秀,也是美院人在以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向G20致敬。这个由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生和老师组成的艺术工作室创作的大型户外“全息视效”幻影艺术,让光、雾、影、气等无法塑造的元素,通过物理、化学、高科技等手段更加变幻莫测,却如期完成了艺术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光影散发出流动、曼妙的神韵,为G20点亮一束都市中央的繁华。
细心的来客在萧山国际机场也可以发现美院人的身影——美院走出的八位书法家书写的中文+G20成员各国文字版本的“欢迎”二字,以一堵独一无二的书法墙呈现在机场。每一位走下飞机,踏进杭州的来客,都能在第一时间体会到杭州人民的热情。当不同国家语言书写的“欢迎”二字,在机场航站楼中挂起,不仅惊艳了四方来客,也让来自世界各国的客人在传统笔墨的书写中,初步感受到杭州这座城市的魅力,它的质朴,它的华丽;它的羞涩,它的开放……
G20峰会之于杭州,是一座城市的荣耀;杭州之于中国美术学院,则体现了一个学院的担当。杭州为中国代言,中国设计为G20代言,创造点亮了愿景,辉映着中国积极参与世界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的身影。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