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大陆经济

求解东北民营经济困局:市场还须回归“商本位”

2016年09月08日 13:58:37  来源:上海证券报
字号:    

  1984年,海城被确定为辽宁省综合体制改革试点,继而在全省率先出台了20项改革决定,实施第一轮县域综合体制改革。自此,海城民营经济也迎来了一段辉煌期,形成了与“温州模式”、“中关村模式”齐名的“海城模式”。

  然而,历史上某一片段的惊人相似,并没有催生出相似的结局。在“中关村模式”等依旧保持热度的今天,“海城模式”却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近年来,在东北经济陷入“失速”困境之后,民营经济也受到冲击。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吉林和黑龙江民间投资增速为10.3%和6%,辽宁省则大幅下跌58.1% 。在中华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上”,东北三省企业不到10家。

  新一轮“振兴东北”已经启程,民营经济如何破局发力?近日,记者在东北三省实地走访了一些企业、学者和官员。

  留住和吸引“孔雀”

  近几年来,有关东北人口红利的话题备受舆论关注。事实上,人口流失问题掩盖下的是更为迫切和重要的问题——人才的缺失。

  根据2015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东北的高学历人口流失严重。其中,大专及以上高学历人口流出比例明显大于同等条件的流入人口。

  “从经济学角度看,所有的要素流动趋向于发展更好的地方,包括人才。东北三省这几年在经济发展上有一些滞后,对人才的吸引能力自然减弱。”黑龙江省人社厅一位人士坦言。

  记者采访发现,和国企比起来,民营企业更难留住人才。“招不来,留不下”几乎成为所有受访民企面临的问题。

  刘文(化名)是东北一家科技民营上市公司的主管。她告诉记者,因为收入以及其他原因,公司在人才招聘上一直不太顺利。有经验、技术的人才不好招,而毕业生衔接不了,不能马上胜任工作。

  “好不容易培养一些人吧,成长起来就走了。从长远来看,人才问题会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刘文说。

  一直以来,很多专家都认为,比起人口数字的变动,目前更应该关注创业就业氛围。对于东北地区来说,为了留住并吸引人才,用改革二次挖掘人口红利,创造一个好的就业创业环境,不断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并提振经济,显得非常重要。

  一些东北民企也在自我探索,寻找出路。其中,产学研一体化就是一种方式。

  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东北一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企业负责人介绍说,为了使新招的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公司选择和农业院校进行长期合作,同时在22所农业院校设立奖学金,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此外,公司还鼓励开展地区产学研联盟,利用高校科研力量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沈阳远大企业集团在人才引进方面,除了给予高薪、股份,还让人才有一种荣誉获得感。“可以设立一个企业评价人才库,从企业角度来适配真正需要的人才。对于入库的人才来说,这也是一种崇高的荣誉。”企业负责人建议说。

  在产业配套上“挖空间”

  东北人老林这几天准备去一趟浙江温州,为企业采购塑编机器。64岁的他干了一辈子塑编,算得上是这个行业的专家。记者发现,老林所需要的塑编机器在东北本地也能生产,甚至他所在的城市就有生产厂家,可老林舍近求远,专门跑南方去购买。

  “本地买的机器不好使,人家南方的设备质量好,价格也实惠,更新换代还快。比方说这个印刷机器,在东北买需要5万,上温州只花2万,我每年去好几趟呢。”老林对记者解释说。

  在老林看来,近年来东北塑编产业发展很快,可是相应的配套设备生产却没有发展起来。“当地企业满足不了这么大的市场需求,有些厂子都黄了。”老林说。

  老林的经历并不是孤例。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东北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都谈到了配套产业的难题。

  “民企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较低、产业链短、配套不完善,科技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不足,很难在整个产业链中确立核心竞争优势。”辽宁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说。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沈阳化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蓉认为,地方在培育企业时比较单一,同时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可能没有考虑到市场需求。

  “每个行业至少要有一家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链配套以及精细化生产,这样才能够带动全行业的发展。”沈阳万和胶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在采访中,多家民营企业建议,可以发展一批专精特的小企业,也就是俗称的“隐形冠军”,这也是目前东北市场上比较缺乏的。这类企业的特点是几乎不为外界所关注,却占有着很高的市场份额,有着独特的竞争策略,往往在某一个细分的市场中进行专心致志的耕耘。

  据了解,沈阳中德装备园此前就计划引进德国大量的中小企业、隐形冠军企业。规划目标是最终发展一批可以在中国市场、在中德装备园区扎根的企业。

  今年6月,工信部副部长冯飞就国务院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专项督查情况进行介绍时曾表示,东北地区传统产业比重较高,如何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必须要破解的难题。重化工业的比重高,这方面应该更多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发展新产业、新经济和新业态。

  王蓉认为,发展配套产业甚至是隐形冠军企业对东北本土民企来说或是个机会,通过一家企业带动一批企业,最终形成集聚效应。

  市场还须回归“商本位”

  王瑞是北京一家民营建材企业的老总,由于公司设在东北的一家分店地址变更需要重新申领营业执照,他两地来回跑,一直都没有办下来。

  这种情况王瑞并不是第一次遇到。曾在广东工作的他表示,和南方营商环境相比,东北这边的政府服务意识有所欠缺。“并不觉得是为你服务,相反觉得是在给你帮忙。”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尽管近几年来,为了营造良好的民企营商环境,东北三省出台的政策并不少,但是“办事难”、“办事慢”依然还是民营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

  对此,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曾指出,东北经济陷入困境,除了产业结构和国企体制问题外,政府体制、市场环境、做事方式、思想意识等方面,都普遍存在着与发展市场经济适应度不够的问题。

  记者在东北某省经济开发区调研时也了解到,去年以来,工业园有多家化工小企业关门。据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除了企业自身经营问题,这也和园区管理有关。“地买了,钱交了,公司也黄了。”

  市场机制没有真正完善起来,民营企业在融资上的瓶颈也难以打破,甚至影响到一些非常有发展前途的民营企业。比如某化工企业,在东北属于行业领军企业,但是因为民企身份,在融资上一直困难重重。

  另外一家传统行业民营上市公司在项目申报补贴上也遭遇“双重标准”。企业补贴数额既比不上国企,也不如装备制造企业。“我们现在就是野蛮生长,一切靠自己。”这家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由于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地确立起来,政府部门实际上成为企业技术改造、招商引资的决策和实施主体,代替企业对是否调整改造和如何调整改造问题进行决策,并通过行政手段影响银行融资方向。这种市场主体不明确或政府主导的方式导致一些非效率、不经济的结果。”梁启东认为,东北地区要树立起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是技术改造、招商引资决策主体的观念。市场振兴最终要回归“商本位”。(记者 李苑)            

[责任编辑:李帅]

特别推荐
点击排名
聚焦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