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1月12日报道港媒称,农民工李少东(音)走进北京西郊石景山区一条满是灰尘的街道旁边一家摩托车店购买新摩托车,以便可以用来送餐。但这位来自河北省保定的18岁青年没有足够资金购买售价2950元人民币的摩托车,因此他向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申请贷款2600元人民币,期限为12个月。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是一家捷克企业,是十余家被允许在中国内地提供消费贷款的企业之一。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1月7日刊登题为《小额贷款被证明是朝着鼓励中国转向消费文化迈出的一大步》的报道称,在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职员的帮助下,李少东在店内的电脑终端上提交了贷款申请。吸了一支烟后,他接到一个确认电话并被告知贷款已被批准。他再次检查了摩托车,加上燃油后扬长而去。
报道称,整个过程只花了几分钟,没有在中国内地申请贷款通常所需要的手续。李少东说,1.75%的月贷款利率(21%的年贷款利率)对他而言没什么问题。
中国有2.7亿像李少东这样的民工,传统银行拒绝给其中许多人提供信贷服务,因为他们缺少申请信用卡所需的稳定收入或抵押资产。这导致一个巨大的潜在消费金融市场。
报道称,北京正在强调“包容性金融”的理念以覆盖更多人,尤其是农村居民和低收入人群,因为金融服务能够推动消费者消费并减少贫困。中国正允许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等企业和私人投资者集团试水小额消费贷款服务。今年6月,有15家消费金融企业在中国内地运营,更多企业正在申请该业务的运营许可。这些企业的投资方包括银行、零售商、家电制造商及保险企业。
监测网贷行业动态的网站网贷之家首席研究员马骏说,低收入群体有消费需求,服务好他们,消费金融企业就能获得相当好的利润,因为它们一般收取比传统银行业更高的利率。
包括阿里巴巴、京东商城和腾讯在内的中国互联网巨头也都争先恐后地为客户和消费者提供小额贷款,填补传统银行留下的空白,甚至蚕食借贷机构的现有业务类别。
野村证券分析师唐胜波(音)说:“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也在帮助消费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风险。我对该行业的增长保持乐观。”
报道称,消费信贷10年前对内地人而言还是一个外来概念。在政策和技术支持下,消费信贷现在开始落地生根。
北京郊区一家智能手机店店主庄尽忠(音)说,许多年轻消费者愿意购买售价2000元的手机,即便他们口袋里只有1000元,不足部分他们会贷款。
报道称,庄尽忠的店面也是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业务伙伴之一。
金融行业观察人士张宏(音)说,他过去常常质疑消费信贷企业在内地的市场前景,但正在改变看法。
他说:“与选择把大部分辛苦挣来的钱寄回老家的老一代农民工不同,年轻一代农民工正努力融入城市生活方式当中。”
张宏说:“对他们来说,购买一部iPhone可以带来心理影响,他们愿意贷款购买。”
报道称,根据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数据,该公司逾60%的内地客户年龄介于20岁至30岁之间,其中大多数没有信用卡。清华大学所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消费信贷企业发放的平均贷款是7400元,而银行所发放消费贷款的平均值为63800元。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一名研究人员说:“我不担心消费需求。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确保及时还款。”
报道称,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店内设计使得其能够直接向零售商转移资金,而非向贷款申请人发放资金,以确保资金确实被用于消费需求。(编译/杜源江)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