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港澳传真  > 正文

观察:香港要走出去须从造好每一幢房子做起

2013-10-11 09:27 来源:人民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逼仄、狭窄、拥挤……提起香港的城市环境似乎总离不开这些词汇,走在摩肩擦踵的旺角街头更是让人有感如此,然而香港相对狭小的城市空间却从不曾让人觉得杂乱、不洁、堵塞——除了归功于香港的良好管理与治安,香港城市空间设计的拼接艺术也得记上浓浓一笔。

  香港的建筑构造,用“人性化”一词来概括也不尽准确。因为山多,整座城市呈现出高高低低的多元化空间,虽然楼房密集,但十分有层次感,看似杂乱无章,却又合理妥贴,常常营造出现代城市才能拥有的独特“奇景”。

  笔者虽在香港时日不久,近日正读胡恩威先生的《香港风格》一书,也颇有感触。据书中记载,过去香港的《建筑物条例》有规定,楼房设计和建造时需要顾及街道能够有足够的阳光照射。因而行走在香港旧区,常常能看见一级级一层层的梯级式建筑形态。坐落在英皇道14号的侨兴大厦就是这种建筑形态的典型案例。占地面积颇广的这座建筑,被阳光切割成了层层叠叠的巨型岩石雕刻。那些只有夸父才能迈得开步子的“屋顶楼梯”被设计成了一个个的平台,遥遥望去,不难想象居住于此的市民享受的阳光和空间的乐趣。

  除了楼房建造得“别有情趣”,香港也是使用立交桥和人行天桥最有特色的地方,它们不仅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还拥有高度戏剧化的美学意义。贯穿维多利亚港的西区海底隧道至长青隧道的一段路,桥上的车辆行驶在旺角、深水埗新新旧旧的高楼大厦之间,乘客好像在半空荡漾飞驰,穿越着时间与空间的壁垒。而独具盛名的中环至半山行人自动电梯,把过客与两旁的民居活生生扯在一起,具有强烈的电影化视觉效果,创造出奇特的视觉画面。这些内容在《香港风格》中都能找到依据,作者胡恩威先生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绝不是笔者这个“外来人口”信口雌黄。

  香港的建筑物是一种拼接的艺术。不管是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交叉混合,还是地上、地下空间的再次利用,都是香港别具特色、体现这座城市人文情怀的表达。房屋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语言,香港的语言曾经扣人心弦,浓缩了本地居民的智慧精华。然而现在,《建筑物条例》已被修改,土地政策也与以往不同。密集的民居形如“监狱”,高楼大厦遮天蔽日,难见阳光。悲兮,叹兮。

  在香港逐渐消失的“拼贴”式设计,反映出香港近年来的一种现象:经济上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让政府在大量的建筑设计中失去了话语权。商人们为求利润独断专行,珍贵的建筑建造传统被抛弃,一排排不顾环境的“屏风楼”(因建筑物密集似城墙,阻光挡风,而得此名)拔地而起。香港的城市语言变了调,这是令全城心痛的殇。

  举世闻名的香港金融业可能无人不晓,而除了这一支柱型产业之外,大概很难想象如香港这般高度发展的城市,另一个经济重心竟然仍在房地产这种非朝阳型产业上。当然,笔者作为一个“经济门外汉”,发出这样的惊叹可能有些滑稽。然而不能否认的是,“港漫”的不再流行,香港电视电影业的没落,都是香港软实力倒退的象征——朝阳产业还没有成为香港的朝阳,新兴产业也未能在香港“新兴”。数十年如一日的经济结构,能够应付瞬息万变的现在吗?

  本届特区政府时常说,香港要“走出去”,靠什么走出去?正如《看不见的城市》一书所说,城市是众多事物的一个整体: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一种言语的符号的整体。香港向外传播的声音,在它全体居民的集体记忆中,在所有市民追求的梦想中,在整座城市的潜在、外在表达中。世界正在慢慢停止收听“香港”这座电台,而香港自身的城市语言也在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味道。在香港这架琴上到底要弹出什么音,很难描述,不如先从造好每一幢房子做起,让街道重现阳光吧。(实习生易珏)

[责任编辑: 王君飞]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