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30日电 题:从求学到创业“85后”香港人的“北京八年”
作者 郑巧 杨喆
“在北京八年,是从常下馆子到进菜场买菜做饭的过程,慢慢融入中,我的性格也越来越像北方人了。”26岁的香港人云皓津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谈在京求学、创业感悟。
八年前,因成绩不够好,在香港没法上好大学,18岁的云皓津背起行囊,到北京寻找“另一种可能”。在南五环外的一所私立学校,为准备内地高等院校联合招收港澳台侨学生考试,他度过了两年时间。
“第一次听说要晚自修,觉得很不可思议。”云皓津回忆,在香港念中学时下午两点半就下课,会去运动或参加社团活动,在这里却连晚上都要集中在一起学习。
虽有些周折,梦想当主持人的云皓津还是如愿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与主持专业(英语节目方向),“当时觉得特别欣慰,原来自己也能考进好的大学”。
而他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军训。内地大学生在入学时都要参加军训,按规定来自港澳台的大学生可以免训。云皓津却主动申请,成为当时唯一参加军训的香港学生。
在烈日暴晒下练军姿、叠豆腐块状的被子、20天里只洗两次澡……这段经历让他印象深刻。也因为“共过苦”,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的云皓津与内地同学的关系慢慢拉近。
云皓津放弃了环境很好的留学生宿舍,搬到没有空调、价格便宜的普通宿舍,与来自天南地北的内地同学有了更多交流。当他在聚会时提出AA制时,这一在香港通行的惯例却让内地同学不理解。大家仍坚持“我请一顿,下顿你请”的请客模式。
“这都算是小事,实际上,最大的文化冲击,是大学里有太多老师告诉你这是对的,那是错的。”云皓津说,从小在香港接受的教育,是在大原则的框架下多角度看问题,老师培养他们要有CriticalThinking(批判性思维),忽然有了很多条条框框,让他很不习惯。
自称“不喜欢刻板”的云皓津开始把更多精力放在实习上,去电视台、电台做主持人。谈起入选光线传媒《全能综艺班》主持人的经历,他还是兴奋不已,不过却因为挂科太多、学分没有修满,延期了一年才毕业。
毕业后,云皓津与相恋五年的桂林女孩黄晰晰一起开了一家工作室,为顾客提供服装定制及租赁服务。“内地女孩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追求。晰晰学的是服装设计,开工作室是她的梦想”,他说。谈到自己的“主持人”梦,云皓津说,“不着急,慢慢积淀,未来还有机会”。
与香港相比,北京的房租、人工费相对便宜,市场却更大。云皓津说,他看好这个机会,如果启动资金不多,北京更适合年轻人创业。他戏称自己是个“打杂的”,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室上。
工作室开张近一年,已慢慢步入正轨,知名歌手黄绮珊、姚贝娜都是他们的顾客。云皓津清醒认识到,现在“80后”、“90后”更追求与众不同,定制也更加平民化,但品质更要有保证,要做好品牌。
闲暇时分,云皓津爱去逛逛胡同,吃卤煮、爆肚等北京小吃。他交了很多内地朋友,也常常与大学同学聚餐,“大家关系特别‘铁’(好)”。
聊起两地关系时,云皓津说,有些香港人对内地的印象还停留在“四五块钱能吃饱饭、很落后”的阶段,一些在内地工作的香港朋友也很少交朋友。“最重要的是加强沟通,不要做井底之蛙”,他说。(完)
[责任编辑: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