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4日电 题:70后律师徐天成:最美好的时光“我想身处在这里”
中新社记者 邢利宇
曾在美国工作也曾在英国读书,2006年年近而立的香港律师徐天成选择到北京发展自己的事业,转眼就快8年了。
“宏观一点看,全世界没有一个像北京这样快速成长的城市,而且内地未来也不一定会有现在这样的发展速度。时间对了,空间对了,我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在北京一处外资云集的写字楼里,徐天成对中新社记者说。
“是不是有点奇怪?”四月北京的中度雾霾天里,徐天成一脸阳光,可能觉得自己说得有点“高端、大气”,先笑起来,然后再补充。“真的,20年后回想起来,不会有这么美好的时光了,挺好的。我想身处在这里。”
从事业发展上看,徐天成认为,作为香港人,自己有着独特优势,中文英文都OK再加上专业知识(拥有内地和香港的律师资格),就可以成为中国和外国沟通的桥梁。“外企需要懂中国的人才是一直以来的需求,但新需求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要‘走出去’,我们越来越需要懂海外的人。香港人只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在以往、在将来可以在中国发展中找到机遇。”
“我从小向往在香港以外的生活,无论到哪里,只要没有香港那么密集喧哗。北京正是这样一个能提供更大空间感的地方。”徐天成说。所以2006年国庆前夕,刚在香港高等法院宣誓成为职业律师的徐天成,抓到一个合适的工作机会,迫不及待地飞到北京。
经历了第一个黄金周北京游人如织的震撼,也经历了最初两年四处品味美食、游览名胜古迹的好奇,熟悉了“南北通透”、“押一付三”、“明厨明卫”等陌生名词的租房信息以及电气水卡的使用等生活琐事,徐天成说现在自己在北京的生活,“像结过婚,谁还记得当年和老婆是怎样恋爱的?日子就这样过了。”
而且在北京生活久了,徐天成反倒觉得北京有点“虚化”,去过的内地各个地方才是真实的中国。“比如农村,我们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是在那里,四处走走感触挺深刻的。”
徐天成拿出手机,翻阅自己上周在甘肃省静宁县的照片。在那个距离兰州市4小时车程的贫困县,徐天成通过慈善机构资助当地一个男孩生活成长已经10年了。“开始是在2004年,我还在香港,刚刚工作赚钱养活自己,也觉得可以帮助他人了。”徐天成说,现在觉得自己没做什么,当地的义工才是无名英雄。
在北京生活的8年中,除了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贵州省,内地的其他省份,徐天成基本都去过了。有时是因为工作,有时是自己去。徐天成说,“如果我一直在香港,可能只会看到内地发展了,内地人有钱了,这比较片面。通过在北京以及去内地,我就会客观地看,土豪有,但也有很多需要改善生活的人。”
采访期间,心态开放的徐天成也不避讳谈及香港、内地人都关心的两地、两地人的关系。
“我可以说一些大家感兴趣的东西吧,比如小朋友撒尿、一些人举着港英旗游行的事情。”徐天成说,作为一个香港人,大家都有共同的身份认知。看到举着港英旗帜骂内地游客的港人,“我都有替他们‘哎呀,真不好意思’那种感觉”。
徐天成认为,大家可以理性探讨自由行的游客是不是太多,香港有没有相应的承受力,对普通市民有哪些影响等问题。但举着港英旗、在广东道购物区辱骂内地游客等刺激的行为,很多人不赞同。“各人有各人的意见,我可以不同意他的意见,但在合法性基础上,他可以有他的声音。”徐天成说,但别觉得这些人是整体香港人的想法。
“一些内地朋友说再也不来香港了,也属于偏激。”徐天成觉得,偏激的事情和想法是最吸引眼球,但不是全部。通过这些事情,“至少会让我们更多地思考内地和香港融合时产生的问题。”
徐天成曾在自己写的一篇关于北京生活的文章中说,在内地生活的最大感受是,必须学会理解。“理解”两个字,成为贯穿他在北京8年生活的关键词。他认为,同样道理,也可以套用在内地和香港之间的关系上。“几年下来,看到一些香港朋友对一河之隔的人和事抱有怨气,我就想跟他们说,‘学着去理解吧。理解一下,许多心结都可能就此打开。’”(完)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