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蒙牛一经理篡改生产日期被抓”一案,22日浦江县公安局向媒体发来的案件进展通报时表示,8月6日,蒙牛公司驻义乌销售经理王某因延长产品保质期,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刑事拘留,8月20日其同伙赵某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8月23日《新京报》)
一连串奶业事件你方唱罢我登场,奶业诚信安全犹如随时可能崩塌的危房。毕竟,牛奶质量关系到身体健康,每一位奶制品消费者都天然属于风险厌恶型,感知风险的微小上升也足以影响其购买行为。正因社会对奶业的神经始终紧绷,篡改生产日期的地方消息,才会迅速流布为全国新闻。蒙牛总部人员表示,此类牛奶临近2个月到保质期就不能上架销售,到了或超过保质期应该一律收回进行销毁处理。销售经理篡改生产日期,将过期奶移花接木为新产奶,对消费者的健康危害不言自明,对重塑公信步履蹒跚的奶制品行业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无论是三聚氰胺,还是最近的黄曲霉素M1,都涉及奶制品产业链的上游,即原料奶生产者和加工者,这次事件中销售经理篡改生产日期则延伸到产业链的下游,属于销售环节。这提醒人们,奶制品产业链下游的安全与产业链上游的安全同样重要,如果销售环节疏于监管、上下其手,那么即使有碧蓝如洗、绿荫连绵的诗画草原充当奶源地,也会因为最后一公里安全不保而夭折途中。
这件事情对奶制品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启示在于,将注意力集中于奶制品的生产环节还不足以保证安全,销售环节作为最后一公里同样需要加强监管。奶制品企业和监管部门应该树立全程监管的理念,将监管覆盖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保证从挤出牛奶到消费牛奶的每一公里的安全。
有地方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通过观察生产日期是否模糊来判断是否篡改;也有业内人士建议,生产日期采取“压印”方式难以涂抹篡改。这些技巧无疑能够帮助消费者维权、阻止无良销售人员篡改生产日期。然而,如果仅有技术层面的攻守博弈,那只会带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恶性循环。关键在于制度是否完善、监管是否健全,只有制度层面不留死角、让监管实现全覆盖,才能彻底杜绝篡改生产日期的奇技淫巧,保证奶制品的最后一公里安全。
“我们坚信,通过一步步坚持不懈的行动和改变,将会一步步地消除大家的质疑,最终我们也会重获认可。”在23日的一个活动中,蒙牛新总裁孙伊萍如是表示。篡改生产日期事件敲了一记警钟:以价值观回归为核心的反思与行动,不仅应该一步步解决生产投毒的老问题,还应未雨绸缪,将销售环节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困难如潮,希望似海”,有人这样评价中国奶业。能否在罪与罚之后,赢得消费者的宽与恕,关键看奶制品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监管部门的有力监管,中国奶业,准备好了吗?(新华每日电讯特约评论员 历正)
[责任编辑: 王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