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春节即将到来,走亲访友总少不了买一些礼品。在很多人眼里,有着精美的包装,又打着“送健康”概念的保健品,无疑是送礼的最佳选择。
不过,专家提醒说,保健品不是普通食品,并非人人皆宜,有“三高”等基础病者误服反倒可能“送走健康”。专家建议,消费者想选购合适的滋补品、保健品当“健康礼”送亲友,最好先做下功课,了解要送的人的身体情况后明明白白选购。
给长辈送保健品成潮流
日前,记者在广州几家药店和大型超市看到,各种滋补类保健品被摆放在柜台的显眼位置。从蛋白质粉、氨基酸、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补充剂,到人参、虫草、鹿茸等传统的滋补药材,种类十分丰富。
“以前都是给长辈送烟酒,这几年都改送健康了。”正在超市保健品专柜选购的吴女士对记者表示,家中长辈的身体都不太好,因此自己准备买一些保健品,春节的时候带去看望长辈。
对此,专家指出,老年人由于机体和脏器功能退化,营养流失得比较多,而且从饮食中摄取的营养物质也会因吸收功能不好而不足,因此选择对的保健品进行科学补充,确实有一定的必要。不过,由于目前市场上的保健品鱼龙混杂,品质差的,不仅不能起到保健作用,吃多了还会给身体造成多余的代谢“垃圾”。
“不少人认为买保健品送老人就等于是送健康,所以觉得多买点这类东西送人准没错,其实不然。”在广东药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王晓波看来,保健品虽然具有保健功能,但也有严格的适宜人群和不适宜人群的限定。如果对要送的人的身体情况不够了解,随便买保健品作为礼物,给不适宜的人服用了,不但起不到保健的功效,还可能损害到健康。
专家表示,一般销售人员对不同的消费诉求只作简单地归类,但有基础病的老年人,身体情况比较复杂,没了解清楚之前千万别盲目地送保健品给他们服用,以免好心办坏事。
王晓波建议,在给老年人送保健品前,应该了解老人的健康状况,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症状。比如,高血压者在选用气血双补的滋补品或保健品前最好提前咨询医生,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以免影响血压控制效果;糖尿病人则要挑无糖产品,含糖的口服液以及燕窝等滋补品或保健品都要尽量避免;肝肾功能差的人则不太适宜补充蛋白质粉,因这类营养剂中蛋白质含量很高,会加重肝肾代谢排泄的负担。
而传统补品如桂圆干、荔枝干、莲子等食品,价廉物美,功效不错,但也要注意因人而异。以参类为例,野山参和人参就比较适合老年人,西洋参则更适合中青年。
“包治百病”的保健品不能信
近几年来,药监部门在对保健品进行监督检查时,发现部分产品的外包装或说明书中有宣传或暗示具有治疗作用的词句。这些产品有的在外包装和说明书中标明有改善性功能、预防肝硬化等所谓的保健功能的夸大宣传,有的甚至宣传能“包治百病”。
“保健食品怎么可能会起到根治疾病的效果,肯定是有问题的。”广东省药监局人士对记者表示,保健食品只是一种营养补充剂,可以调节人体某种生理机能、强化免疫系统,本质仍然是食品,而且作用比较慢,不可能有神效。
据业内人士介绍,一些不法商家通过“赠药”、“免费试用”、“发放小礼品”、“抽奖”等方式,吸引老人参加其组织的促销活动。促销现场往往气氛热烈,夸大产品功效,甚至声称根治百病。有些活动还会请一些所谓的患者现身说法,雇人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给老年人造成不买就没有了、不买就吃亏的心理暗示,不知不觉中被“洗脑”,从而购买产品。
而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利用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的名义和形象,为产品的功效作说明,以增强产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还有一些广告含有无法证实的所谓“科学或研究发现”、“实验或数据证明”等方面内容,极力宣扬“药到病除”。
“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声称治疗功效,更不能达到代替药物的作用。”保健品销售业内人士提醒称,所有正规的保健品都不可能具有任何替代药物的功能,所以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所谓通过高科技从中药提取、对人无任何毒副作用的降糖降压、治疗心脑血管、各类骨关节产品,都绝对是骗人的。
看清保健品批准文号
保健品在受到消费者青睐的同时,不时传出有人购买到假冒伪劣保健品的消息,又让人心里打鼓:到底应该如何避免上当受骗?对此,专家提醒消费者在购买时要认清保健食品标志,仔细阅读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选择正规销售渠道购买保健食品。
据保健品行业资深人士介绍,消费者购买保健食品时,要仔细核对其外包装上标明的保健食品名称、保健作用、功效成分、适用人群和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并与该产品《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核对,正规保健食品外包装上标明的上述内容应与《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所标明的内容相一致。
正规的保健品通常在外包装盒上可找到明显的“小蓝帽”标识,且其下方还有具体的批号,消费者可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的网站输入批号查核其真伪。而没有上述标识的所谓“保健品”,无论功能吹得多神奇,切莫轻信。
而在选择保健品方面也有讲究,必须购买适宜自身食用的剂型。目前我国保健食品的剂型有传统食品形态的,如袋泡茶、谷类制品、酒类制品等;药品剂型有胶囊、口服液、冲剂、片剂等。药品剂型占当前保健食品剂型的80%。由于各种适用人群存在差异(如有的人群不适宜酒类等),故应按自身特点选购适用的剂型。
此外,要正确对待广告宣传。人群中机体间的差异很大,不要相信广告里的绝对性用语,不要轻信张三、李四食用结果如何有效的证言。一些企业很愿意采用个别案例作为普遍现象广为宣传。不要轻信明星在广告里的宣传,不要轻信药店、商场、超市里“穿白大褂”的所谓专家的夸大宣传。
南方日报记者 赵兵辉
[责任编辑: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