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1月15日讯(孙杰)食品安全话题关系民生,备受社会公众持续关注。日前,“2014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举办。4位院士,10位教授、研究员、博士等14位老中青优秀专家对微生物、食品添加剂、重金属、转基因、福喜事件等12个2014年食品安全热点词进行深入解读。
此次会议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今年已经是第四届。来自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等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们对12个食品安全热点进行了科学解读。
2014年,食品安全恶意造假事件受到扼制并开始逐渐减少,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解析的38个国内外食品安全热点中,确认为食品安全事件的热点问题占23.7%,其中,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热点问题占到38个热点问题的10.5%。“微生物污染、重金属超标及原料污染等这些常态食品安全事件成为2014年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且这一类问题将是未来我国食品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此同时,食品造假是食品工业的毒瘤,是对消费者的欺骗,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参会专家对此形成共识。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表示,与往年不同的是,对2014年12个食品安全热点词的解读,不再是对一个事件简单的“是”或“不是”,而是在媒体关注的热点中,提炼出热点关键词,并找出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由学术界给予科学、准确、专业的解读。力图以中国食品安全的新视角,直面食品安全的持久战。
1、福喜事件
解读:王守伟,教授级高工,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肉类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福喜事件性质:是一起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食品安全事件。虽然按照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所涵盖的项目检测福喜使用的过期肉结果是合格的,但是检验项目是有限的,不能涵盖食品安全的管控的全部。随着食品保存时间的延长,食品(特别是生的肉类未知的危害产品)会在微生物或酶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劣变,但劣变的结果和产物是什么,对人类健康是否造成危害?在人类目前的科学和技术水平条件下还无法一一明确。因此,采用“保质期”的办法,是目前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风险控制措施。
社会影响:“福喜事件”对福喜集团本身和其下游企业所造成的损失也许是可以计算的,但是对消费者消费信心的打击可能是无法估量的。
2、转基因
解读:黄大昉,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转基因农业生物新品种培育” 监督评估组成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结论:“转基因食品安全”与其它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产生的现实危害有本质的不同。大量实践证明:转基因生物安全风险是可以有效控制的;依法批准种植或进口的转基因作物及其加工的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
3、微生物污染
解读:刘秀梅,研究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顾问、研究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微生物风险概况分析:国际上,有6个国家/地区的7起微生物事件,其中5起是致病菌(2件为安全事件,2件为预警召回事件),2起是真菌毒素,非安全事件;国内:对微生物风险的关注度及评价失衡,社会过度关注菌落总数指标,未重视对致病菌污染的报道,易对消费者引起不科学的导向,也给行业带来不公正的压力
4、台湾馊水油
解读:王兴国,全国粮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油料及油脂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江南大学教授。
台湾报道的“馊水油”基本等同于大陆所提的“地沟油”。目前,“地沟油”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尚无定论,但对人体产生的心理危害和对社会秩序的不良影响不容忽视,《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征求意见稿)仍然将废弃油脂列入“黑名单”。
建议:加强废弃油脂的源头管理,截断废弃油脂流入食品生产或消费环节的通路,尽早研究作为工业燃料用油的相关政策。加强进境食用油的检查,特别是对标注“非食用油”、“工业用油”、“精炼后可食用”的动植物油,应列为监查重点。
5、食品添加剂
解读: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食品添加剂在中国已经被妖魔化了,一些人谈“添”色变,主要原因是错把非法添加物当成了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都是食品违法添加物,不是食品添加剂。加强食品添加剂科普,严厉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和违法添加行为,对于正本清源,维护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6、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
解读:任发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根据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监督抽检结果,婴幼儿配方奶粉未发现不合格样品。但我国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原辅料大多依靠进口,婴幼儿基础营养研究相对缺乏,消费者对国内品牌的信心仍待提升。国家需要继续加强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安全管控工作,建立质量安全授权、生产经营者赔偿和追责、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和网络销售监管制度,加强国内品牌宣传与教育,提升消费者国内品牌信心。同时,发挥消费者、学/协会、媒体等监督作用,促进乳粉产业健康发展。
7、毒豆芽
解读:钟凯,副研究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副主任。
观点:“是否违法”和“是否有害”是两码事。各个国家对加工助剂的使用取舍是不一样的,同样的助剂,有的国家允许使用,有的国家不允许使用,即使安全,说不让用,就不能用。同时打击违法行为,不宜上纲上线。
8、现代牧业
解读:李胜利,国家现代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污染门”、“病牛门”、“围堵门”,现代牧业接连陷入“三重门”,一方面使现代牧业遭受了严重的舆论质疑,另一方面也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思考,“万头牧
场”模式备受质疑。但不可否认,规模化、集约化是世界奶业发展的普遍规律,种养结合的家庭牧场是世界各国奶业发展的普遍模式。只要万头牧场的建设因地制宜,种养结合,实现粪污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循环利用;同时加强内控,做好奶牛疾病特别是重大传染性和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规模化发展仍然是必然趋势。
9、食品掺假
解读:庞国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此消彼长的食品掺假在2014年绝对是舆论的热点之一。从2014年食药总局公布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查情况通报来看,仅次于微生物污染的第二大问题即为“食品掺假”问题。食品掺假是一个国际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沃尔玛的狐狸肉冒充驴肉到欧洲的马肉冒充牛肉,再到我国从蜂蜜制品中检测出甜蜜素的问题等,这一问题呈现出的,更多是一个道德问题,一个企业良知的问题。
结论:食品掺假是食品工业的毒瘤,是对消费者的欺骗,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0、铝超标
解读:李宁,研究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助理
以明矾(硫酸铝钾、硫酸铝铵)为代表的含铝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界应用广泛(如作为膨松剂用于面制品、作为固化剂用于海蜇加工)。2014年,不断有媒体报道食品中含铝添加剂铝残留超标的问题,报道称食品中的铝可能导致老年痴呆,以及部分报道中使用“致癌物铝”等字眼,引起消费者对食品中的铝问题高度关注。
结论: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开展了中国居民膳食铝暴露风险评估工作,科学评估食品中铝对居民健康影响的风险,并及时修订公布了含铝添加剂标准和相关政策。居民应保证均衡饮食,避免因偏食摄入过多的铝。
11、大连海参-抗生素
解读:陈峰,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食品与生物资源工程研究所所长。
2014年9月,央视曝光“大连养殖户大量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养海参”事件,报道称渤海湾海参养殖户为提高海参幼苗成活率,防止生病,会在参苗池里添加大量药物。其实国家对养殖业使用抗生素有严格的规定,正确使用抗生素是安全的。鉴于目前海参育苗多半是采用规模化生产,有可能出现“密度过大、水体污染、发生疾病”等情况。我国相关标准规定,在海参育苗阶段允许使用抗生素或用微生态制剂来进行预防和治疗。但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防止海参养殖过程中违规大量使用抗生素。
12、食品监管体制改革
解读:罗云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教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十八大后,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组建成立了统一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原有的分段监管体制转变为由农业部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领衔的两段式监管体制。有利于形成整体合力,提高行政效能。
建议:长远来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仍然存在较大的改革空间,需要做好顶层设计,谋定而后动。近期应在监管职能、监管绩效和中央与地方监管职责划分等方面作出相应调研和调整,治庸提效,并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向纵深处发展。中央与地方的协调联动仍需加强。(中国网财经中心)
[责任编辑: 王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