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食品  > 正文

欧盟取消牛奶配额制 国内乳企机遇与挑战共存

2015-05-18 10:49 来源:人民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近日,欧盟取消了实施31年之久的牛奶配额制。此举意味着欧盟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奶农可自行决定产量,未来将有更多的进口乳制品进入中国市场。

  资深乳业专家陈瑜在接受人民财经采访时表示,欧盟取消牛奶配额制会对中国市场形成无形的竞争压力,国内乳企只有进一步提高乳品品质,才能抢得先机。

  取消牛奶配额制 欧盟意欲何为?

  欧洲牛奶生产配额制度于上世纪80年代公布,至今已在欧盟国家执行了30余年,最初目的是为了保护各国乳制品产业,避免过度竞争。

  针对为何取消此制度,欧盟委员会农业政策新闻发言人丹尼尔?罗萨里表示,欧盟共5400家乳品加工企业,此次取消牛奶配额解决了30万人的就业,同时也是为了使欧盟国家的牛奶生产者更灵活地应对市场需求变化,获得从全球消费市场,特别是亚洲市场充分获益的机会。

  蒙牛乳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人民财经采访时表示,欧盟方面对于牛奶消费需求已基本饱和,增加的部分将大部分用于出口,即便整体上增量很少,中国也会被视为主要目标市场,对中国的乳制品出口也可能增加很多,目前很多欧盟企业都开始了对华出口准备。

  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则认为,欧债危机后,欧洲各国亟需通过实体经济提振增长、促进就业,在此背景下,欧洲加快开展工、农业振兴经济计划,欧洲作为高效农牧业发达国家,可以成为新兴经济体高品质农产品的提供者。

  对中国市场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共存

  据了解,中国乳制品进口来源地主要是新西兰和欧盟。目前,中国进口原料奶粉75%来自新西兰;而来自欧盟的配方奶粉、液态奶、乳清粉、奶酪等乳制品已经占据中国进口的主要份额,牛奶配额制的放开,理论上会引发更多的奶制品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乳企面临的形势并不乐观。

  “偌大的中国市场,消费能力又很强,加上人民币未来预期升值,相信欧洲人恨不得把他们的每一滴牛奶都变成附加值高的产品送到中国来。”宋亮指出,可以预期的是,这将一方面摧毁乳业传统的价格体系,一方面侵蚀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

  陈瑜则认为牛奶配额制的取消是一把“双刃剑”。“过去我国的乳制品进口过多的依赖大洋洲,一旦受到天气的影响,会引起市场价格的暴涨暴跌,今后则可以丰富中国乳制品的采购来源。”他表示,不利方面是目前欧盟的大多数国家仍具有一定的生产潜力,过去一直受到欧盟的配额限制,此次取消牛奶配额制会对中国市场形成一种无形的竞争压力。

  “只有在欧洲乳品竞争的重压下,国内企业才会‘穷则思变’,推进产业变革,企业间才会团结一致,这有助于推动国内产业快速升级转型。”宋亮表示,欧洲乳品进入中国市场,有助于推动政府加快相关产品标准的重新修订“存优限劣”;有助于推动国内企业围绕优质奶源,加快低温奶产业发展;有助于消费者恢复对国内乳品销售的信心,为长期恢复国内食品消费信心奠定基础。

  中国乳企回应:将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 让消费者获益

  欧盟取消牛奶配额制对国内乳企会产生哪些影响?蒙牛乳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短期看,进口奶将借助电商和超市疯狂涌入,以低价和数量对国内奶业造成一定冲击,但国内乳企同样可以利用政策,利用渠道资源优势,发展自身业务;从长远来看,积极的用好相关政策也有利于国内乳企发挥优势。

  飞鹤乳业则表示,由于产品及原奶价格优势明显,欧洲那些相对便宜的大品牌奶粉将更具竞争力,国内消费者将更容易买到货源充足、品牌丰富的欧盟牛奶。但对国产乳企来说,也将面临直接的压力。

  面对竞争,国内乳企将如何应对?飞鹤乳业认为,欧洲在乳品加工工艺、新品研发等领域具备较强的实力,产业格局非常成熟,上下游紧密衔接,抵抗风险能力很强,这也将反过来成为国产乳企理念改革、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

  同时,国内乳企需要随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自身产品结构,夯实自身实力,给消费者更新鲜、科技含量更高的产品,以及更好的服务,来抓住市场机会。

  陈瑜告诉人民财经,如果单纯的从原料供给来说,中国的乳企会受到一些冲击,但从液态奶的角度来看,中国国内的乳制品企业只有真正提高乳品品质,提升消费体验和品牌影响力,才能抢得市场先机、获得消费者的认可。(郝帅 孙阳)

[责任编辑: 王君飞]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